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通讯员 赵越 文/图
历史的回响,需要被聆听;民族的记忆,需要被传承。7月29日,“木刻记忆——1931年-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约200件珍贵的木刻作品以及丰富的“抗战图像”,以媒介中的图像为线索,为观众开启一场穿越烽火岁月的“木刻史诗”。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9月20日。
200件珍贵木刻作品及“抗战图像”亮相
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正经历深刻变革,《真相画报》所呈现的图像思潮,清晰展现了艺术从“草亭渔夫”的隐逸闲适,转向“战火硝烟”的现实关怀。这不仅是题材的转变,更是中国艺术贴近时代、走向大众的重大转折。在此背景下,图像承载集体认知、社会价值和文化记忆之责愈发突出,艺术家们也积极探索新的图像系统,希望以艺术激发社会动员力量,一批反映现实与人民的作品应运而生。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现代木刻版画凭借快捷的创作速度与灵活的表现形式备受青睐,尤其因其可复制性成为关键传播媒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用几柄雕刀,一块木版,制成许多艺术品,传播于大众者,是现代的木刻。”木刻版画不仅成为记录时代变革的载体,更化作极具力量的“视觉武器”,让承载思想的图像穿透阶层壁垒广泛传播。艺术家们放下毛笔拿起刻刀,使艺术真正走进街头巷尾。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何香凝美术馆联合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国·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等六家机构,共同策划“木刻记忆——1931年-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展。展览划分为“行动起来”“战争中的艺术”“漫木·人民”“此去未远”四个单元,涵盖珂勒惠支、罗工柳、赵延年、宋秉恒、力群、陈望、古元、黄新波、李桦、彦涵、符罗飞 、陈烟桥等众多艺术家的精品。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表示,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举办“木刻记忆展”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先辈的致敬。本次展览展出的木刻作品及“抗战图像”,构建了关于民族救亡的宏大叙事。艺术家勾勒的人民形象既是生动的艺术再现,更是那个时代“救亡”力量的源泉与象征。他特别感谢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的长期支持,以及各合作单位的鼎力协作,让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完整呈现,相信展览将为观众带来深刻的历史思考与艺术启迪。
用艺术凝聚起爱国力量
80年前,艺术家们走出书斋,以木刻刀、画笔等为媒介,记录苦难、怒斥侵略、呼吁抗争,用艺术凝聚起爱国力量。此次展览希望通过该时期的木刻及其他媒介的相关主题作品,穿透时间阻隔,在展厅中重构那段民族抗争史,让观众获得真切的历史感知。
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馆长刘春潮表示,本次展览系统地梳理并展示了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的优秀版画家作品,以图像的方式完整呈现了当时的艺术创作过程。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古元的《打过长江》,以及彦涵的套色木刻等作品,以粗粝的刀法、简单的色彩勾勒战火岁月,实现了个人追求与时代任务的统一,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本次展览的意义正在于重温历史、映照未来,让80年前的艺术力量启迪当下。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金琇表示,何香凝美术馆联合多家机构共同举办“木刻记忆”展,以木刻图像触发历史记忆,缅怀先辈、激励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意义重大。木刻版画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精神丰碑,20世纪,木刻艺术家在民族危亡之际,用刚劲有力的线条和饱含激情的画面,刻画出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精神。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既是创新发展的热土,也是文化传承的重镇。我们要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以更多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为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城市典范贡献力量。
展览开幕前,策展人易东华博士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导览,引领观众透过这些珍贵的木刻作品与“抗战图像”,触摸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脉搏,感受艺术家们以刀为笔、以版为纸所迸发出的磅礴力量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