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从“会场同桌”到“发展同行” 龙岗企业服务如何“势”不可挡?

日期:07-29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大会现场。资料图

龙岗融媒记者 张祥

聚光灯下,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飞天屏”轻盈展开,这项刚斩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龙岗创新成果,正在“湾区T台”上迎来全球首秀。短短一场发布会后,企业订单激增四倍,拿下千万元大单。

7月22日这场特别的“企”明星亮相,悄然拉开龙岗“企业服务大戏”的序幕——它像一个生动的隐喻,昭示着政府角色的深刻转变:从台下的观众,变为坚定的搭台者;从场边的裁判,化身全程的护航人。

同一周,2025龙岗区企业服务大会如期而至。一年前,那句掷地有声的“长期战略合伙人”承诺,犹在耳畔。彼时“会场同桌”的热络,如今已沉淀为“发展同行”的默契——95%的企业诉求办成率,是这份默契最坚实的注脚。当企业服务迈入2.0时代,龙岗正以更具前瞻性的“空间革命”“场景孵化”“出海护航”等系统性举措,悄然重塑着政企关系边界与内核。

全要素赋能 重构企业成长生态

当全国许多城市还在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时,龙岗已率先进入“全周期精准滴灌”时代。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龙岗构建梯度服务体系:“助企行”结对8000余家规上企业;“培土倍增”助力潜力企业;“厚土新芽”呵护新注册企业。山谷风科技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家新迁入的企业,在该服务机制的精准对接下,迅速解决2000平方米研发场地的燃眉之急,更意外收获上海城建的采购订单,扎根之路豁然开朗。

空间的桎梏,曾是龙岗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心头之痛。今年,龙岗直击企业外迁痛点,推出“零租金、免租金、减租金”组合拳:面向AI企业开放5—10个“零租金”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6个月至3年免租期;创新型产业用房实施3—7折梯度减免,部分月租金低至个位数。尤为关键的是,产业用地的高门槛被果断打破——从“10亿产值+1亿税收”降至更接地气的“年均5000万增加值”。这绝非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向那些充满活力但规模尚小的成长型企业,递出一份“踮踮脚就能够到”的入场券。

如果说空间是企业的栖息地,场景则是技术的试炼场。龙岗启动场景创新2.0新征程,聚焦“场景搭台赋能产业AI化”,建立“场景机会清单—能力清单—落地项目清单”动态管理体系,通过“小场景试错、大场景推广”机制加速技术产业化。深圳市简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水库智慧管控技术,在区水务局提供的“塘坑背水库群碧道”场景中,仅用3个月就完成验证落地。这种政府搭建“试验田”的模式,让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线订单。

出海的航道上,龙岗编织了一张更缜密的安全网。在丰隆深港科技园设立的国际化服务基地,集成市场开拓、合规风控、人才补给“四位一体”服务。创新组建“涉外法治服务联盟”,整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大学等高校及国际律所资源,为企业出海构筑“法律防护墙”。御光新材料便是这艘护航舰队的受益者:2025年一季度海外营收同比激增近五倍,产品行销104个国家与地区。其创始人袁兰兰在会场坦言:“‘墙外开花’的背后,是我们在龙岗扎下的根,更是这片土壤给予的养分和力量。”这肺腑之言,道出众多出海企业的心声。

激活发展动能 重塑创新要素流动

龙岗深知,人才与资本是驱动创新的双轮。今年,一系列制度性破壁之举,旨在打通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

人才服务的“双拎包”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求职可“拎包入住”:本科及以上实习生获666元体验卡,大专毕业生享30天免费住宿;创业可“拎包创业”:符合条件的团队获免租一年办公空间。同时,未来三年将供应9000间市场化人才公寓、3000套保障性住房,博士落户即领10万元补贴,让人才“来得了”更“留得下”。此外,依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成立的国际人才服务中心,首创“校聘企用”“校企双聘”模式,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全流程服务。这种打破体制壁垒的用人机制,为AI强区建设注入国际化智力血液。

金融活水的流向也更为精准,服务呈现“精准滴灌”新态势。升级后的“龙i企”平台通过AI引擎实现“企业画像”与“政策图谱”智能匹配,企业一键获取“能享什么、能享多少”的专属清单。丁旺科技的经历颇具说服力——通过平台匹配,1550万元“信易贷”资金迅速到位,精准化解科技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之渴。区引导基金更锐意革新,转向“早投、敢投、快投”模式,总规模481亿元如同一座巨大的“金融蓄水池”,滋养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

监督机制的创新同样可圈可点。龙岗区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运行一年来,整合三大监督力量,建立35家成员单位的协同网络。其推行的“执法监督码”一码统筹涉企检查,将22个执法单位718项检查事项整合,企业扫码即可查看计划、反馈问题。这种“阳光执法”模式使涉企检查频次大幅降低,投诉量呈季度下降趋势,成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无声证言。

从“同桌”到“同行” 政企关系质变升华

“去年,我们是会场‘同桌的你’;今年,我们已是发展路上‘同行的你’。”龙岗区企服中心这句深情的告白,揭示的是一种关系的深刻质变。这种质变,体现在服务深度与角色演进的方方面面。

“科技篇”应用机制,是政府担当的硬核体现。龙岗梳理未来三年205个政府投资项目,拿出105亿元采购额度,专项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政府投资的医院、学校等重大项目成为企业创新的“首购首用”平台,既降本增效,又为技术提供“验证场”。半年内已有80余家企业200多项技术进入应用库,撬动52亿元项目投资。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将服务理念升维为系统化治理创新。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的启动,揭开产业生态重构的序幕。龙岗发挥华为、中广核等龙头企业优势,推动建设11家开放创新中心。中广核发布2025年度开放课题指南,向产业链开放科研设备、共享成果。这种“以大带小、协同进化”的模式,让中小微企业得以融入巨头主导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创新资源的裂变式扩散,从“单兵作战”跃升为“军团作战”。

更令人欣喜的转变,在于企业从服务的“受益者”主动进化为生态的“共建者”。在“湾区T台”上,袁兰兰带着御光新材料工程师团队共同走秀,为自家产品代言。智听科技创始人感慨:“做产品不只是做参数,更要关注外观颜值与服务体验。”这种意识的转变,折射出政企媒协同营造的创新生态,正激励龙岗企业从技术研发的“幕后”勇敢走向市场应用的“台前”,从工程师思维转向用户思维和品牌思维。深圳云天励飞技术官在T台中央的感叹朴实而有力:“办一场像样的发布会动辄几百万,今天我们没花钱!”这句感慨,精准道破龙岗企业服务的精髓:当政府真正从管理者蜕变为同行者,当政策支持从“输血”式救济进化为“造血”式赋能,企业便获得无畏探索、放手创新的底气。

最优的政府服务,并非雪中送炭的救济,而是风雨同舟的并肩。当城市愿做企业创新的“首张订单”,敢当技术迭代的“首试场景”,企业与城市的关系便超越简单的依存,升华为彼此塑造、共同进化的生命共同体。随着空间、场景、出海、人才、服务五大引擎全速运转,在这片致力于打造“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的现代化城区典范沃土上,龙岗与企业携手,正在书写一个关于未来的生动公式:当政府的担当与魄力,遇见企业的创新与活力,两者相乘,便催生出城市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磅礴动能。当每一个创新主体的微光被点亮、被汇聚,这座城市必定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