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老村落长出文化新芽 龙岗幸福城区这样炼成!

日期:07-28
字号:
版面:第A05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怡翠街心公园。

龙岗区儿童公园。

龙岗融媒记者 张祥 文/图

在吉华街道凉帽新村,老榕树的浓荫下,陈先生正向朋友展示手机里预约好的凉帽编织体验课。书院内,匠人的指尖在棕榈叶间翻飞,编织着承载客家记忆的凉帽;彩绘墙前,孩童的嬉笑声与文创市集的活力交织。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浸润着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机的“文化打卡地”,昔日曾是居民口中“脏乱差”的城中村。

凉帽新村的蜕变并非个例,它是龙岗区以“百千万工程”为笔触,奋力书写城区建设新篇章的一个生动注脚。2025年初,《龙岗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镇建设工作计划》精准布局,6项核心任务、25项具体举措次第铺开。半年过去,一组组硬核数据勾勒出城区的进化轨迹,见证着居民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龙岗以鲜明行动回答时代命题:现代化城区典范,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之上,滋养人的归属感与创造力!

在“物理更新”中激活文化基因

龙岗的城市更新,首先是一场对“硬骨头”的攻坚。

首批城中村整治提升项目整体形象进度已达97%,平湖街道山厦新村、吉华街道凉帽新村等7个标杆项目率先亮相,坂田街道禾坪岗村、中心围村等项目正全力冲刺年底目标。但龙岗的实践远不止于“拆旧建新”,其独特价值在于将“文化赋能”深度植入改造逻辑——它拒绝千村一面的推倒重来,执着于在空间重塑中保留并激活在地文化的生命力。

凉帽新村的“凉帽书院”便是这一理念的鲜活注脚。专家团队的精心策划,让传统凉帽制作技艺从记忆走入现实,成为驱动城村经济转型、吸引新文旅消费和美育产业集聚的引擎。“改造后,村里不仅干净漂亮了,更重要的是有了魂,有了让我们也能参与、受益的文化味儿。”陈先生站在书院前的感慨,道出了文化认同带来的深层满足。这种融合,使改造超越了物理层面的“美净优”,触达了社区精神内核的重塑。

老旧小区的蝶变同样深刻。目前,全区14个综合改造项目同步推进,愉园新村进度达97%,其余项目平均完成86%。破解资金瓶颈的创新之举——“中央资金+财政配套+社会资本+居民共担”的多元筹资模式,在愉园新村得到有力验证:中央补助1000万元、政府配套1170万元有效撬动社会资本120万元,并通过创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机制,激发了居民共担438万元的热情。居民从更新过程的“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业主张女士指着新规划的公共空间,话语里带着参与者的自豪:“方案我们投了票,盼了多年的管道更新终于落地了!”

将民生关切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

城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龙岗着笔落墨,将宏大的“民生工程”细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在保障性住房领域,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118套,完成率达123.1%,并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1576套。“加速度”的背后,是“以需定建、科学匹配”的精准施策。住建部门通过建立保障房项目储备库,确保供给与产业布局、人才需求紧密咬合。“申请到人才公寓,通勤时间直接砍半!”在坂田工作的工程师小李的体验,生动诠释了“安居”如何为“乐业”提供坚实支撑。

公共服务能力的跃升同样可感可及。医疗资源持续扩容:龙岗中心医院外科综合楼、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医疗综合大楼稳步推进,耳鼻咽喉医院新院区已开门迎诊。教育短板加速补齐:平湖北九年一贯制学校、园山街道永福路学校等项目为学位供给注入强心针。养老服务的创新探索则在园山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初露端倪,引入社会力量提供医养结合、保健康复等一站式服务的模式,让居民王阿姨充满期待:“以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照护了。”

“出行难”的治理则是一场聚焦“城市微循环”的疏通手术。2025年上半年,昌新路等4条“断头路”被打通,坂福北路等12条道路新开工,龙岗大道大运枢纽段下沉工程总形象进度完成97%,接近尾声。针对困扰都市人的“停车难”,厦村立体车库的启用和沙塘布立体车库(预计新增300车位)的建设,让夜归车主告别“绕树三匝”的窘迫。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如同疏通城市的毛细血管,让生活的节奏变得更加顺畅从容。

在绿色与文化中涵养城区气质

一座有魅力的城区,必有其独特的底蕴与气质。龙岗正通过“绿美龙岗”建设和文化浸润,精心涵养这份气质。

2025年,全区已种植树木4.4万株,累计建成122.87公里碧道,如同一条条绿色丝带,串联起山水城林。骑行爱好者刘先生发现,雪竹径公园新建的驿站让环湖骑行更加惬意,今年新增的10.5公里休闲骑行道,正将这种绿色健康的慢生活方式融入更多市民的日常。

文化,则是塑造城区灵魂的深层力量。龙岗将历史文化保护视为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而非孤立任务。园山文体中心巧妙融入客家元素,已完成总形象进度约66%;宝龙文体中心进入收官阶段。凉帽书院里,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正碰撞出新的火花。7个“城市书房”作为新型文化空间,累计接待读者32万人次,外借图书13万册次,举办活动43场,它们如同散落的星光,点亮了龙岗人的精神家园。

更具前瞻性的是,龙岗正借力数字化治理,让服务效能与文化活力相互赋能。今年6月,覆盖全区111个社区的“虚拟社区”服务平台上线,彻底颠覆了传统政务平台“管理至上”的思维,聚焦于“居民需要什么”。它整合了“共享空间”“我要运动”“青年驿站”等15个贴近生活的应用场景。社区居民可以便捷预约自习室、活动场地,规划学习生活;初来深圳的青年通过“青年驿站”申请免费短期住宿,快速融入本地“朋友圈”。这种以人为本的数字化实践,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在无形中编织着新型的社区关系网络,为城区文化注入了开放、共享、便捷的现代基因。

城,所以盛民也。“以前看到城中村,躲着走;现在,游客追着我问凉帽怎么编!”凉帽新村手艺人的这句朴实话语,不经意间点破了龙岗城市更新的真谛。当山厦新村的红色墙砖映照童真笑脸,当城市书房夜灯照亮打工人的书页,当碧道骑行驿站飘出咖啡香……龙岗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诠释着“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

老村焕新、细处生暖,方成幸福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