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在人来人往的深圳东站周边,路旁整齐划一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区为居民日常出行带来了更多便利,上街买菜的阿姨大叔赞不绝口:“道路清爽了,我们心里也敞亮!”
在温馨明亮的平湖街道新南社区长者饭堂,健康可口的饭菜给居民的一日三餐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常来此吃饭的大爷大妈喜笑颜开:“在这里吃饭,美味实惠又卫生!”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简称“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龙岗区将学习教育与群众工作深度融合,以作风为墨、以民心为纸,让八项规定内化为实干担当,使为民初心外化为躬身力行,用心书写了一篇为民服务的时代新答卷。
转变工作作风 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几天前,吉华街道三联社区一位居民将一面印有“城市好管家,文明执法队”字样的锦旗送到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感谢执法队在违建处置中的文明执法与热情服务。
原来,今年7月1日,吉华街道执法队在三联社区开展日常巡查时,发现一处新增违建围墙。面对当事人对拆除围墙的抵触情绪,执法人员坚持“情理法”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引导其向规划部门补办合法审批手续,一方面建议其采取“拆除围墙+种植绿植”的整改方案。如此一来,既减少了当事人的经济损失,又兼顾了环境美化与现实需求,让当事人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主动配合。
这是龙岗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的一道生动缩影。开展学习教育以来,龙岗区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破题之钥”、党群同心的“纽带之扣”,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对群众的深情厚谊融入工作日常,让基层干部学会“蹲下身子”与群众平视,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在这样的理念下,服务群众在龙岗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田间地头的脚印、排忧解难的实招。区统计局坚持“开门搞教育”,充分发挥统计工作职能与党建平台,积极走访企业、基层统计员和普通群众,广泛听取统计调查对象和群众意见建议,吸取群众智慧,提高工作成效;区第七人民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打造科室“心声直达”二维码吐槽平台,患者可匿名反馈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流程效率等问题,科室安排专人负责每日收集、记录相关反馈,确保问题及时发现、迅速整改……
广泛倾听民意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接驳铁路及3条地铁线,毗邻布吉老街,周边住宅区密集,日均通勤进站客流超6万人次……作为深圳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深圳东站周边每日停放电动自行车上万辆,过去一直是群众投诉电动自行车“围堵”地铁口的“重灾区”。
如何让电动自行车停放更加整齐有序?深圳东站所在的布吉街道,以“地铁站口500米内优先保障通行顺畅”为思路,对周边人行道路段施划停车标线,设置“温馨提示牌”,明确停车区、禁停区及通行方向,引导市民“按线停车、按向通行”。
有了规范停车还不够,为了让骑电动自行车的群众“有地可停”,布吉街道还通过多维度挖潜,在深圳东站周边6条非主干道设置集中停放区,提供2000个车位;对5处绿化带实施“微改造”,既保留绿化功能,又新增嵌入式停车空间;创新利用高架桥下区域,将原有绿化带拓展为可容纳1500辆车的停车场。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风向标”,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今天,越来越多的龙岗党员干部甘当群众的“店小二”,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让市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快速、高效解决。在坂田街道,困扰居民多年的“垃圾屋”异味问题,通过引入智能除臭设备和优化清运流程得以根治;平湖街道利用边角地块“见缝插绿”,打造了一批居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吉华街道通过政企联动打响架空线缆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消除了农衣路片区的“空中蜘蛛网”现象,还居民一个安全、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厚植为民情怀 让民生福祉可感可及
“嘀——”随着一声人脸识别设备的轻快响应,在位于平湖街道新南社区安居禧龙苑首层的长者饭堂里,72岁的李叔完成“刷脸”,餐盘里色泽诱人的家常菜自动计价,不到3秒,付款流程就轻松走完。
这一幕是平湖街道首家长者饭堂启用后,居民日常就餐的一个剪影。其背后藏着龙岗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的温暖密码。“以前天天为做饭烦恼,现在长者饭堂解决了大难题,儿女们也省了不少事!”一对常来长者饭堂用餐的老夫妻的简短对话里,藏着无数家庭的养老刚需——长者饭堂,既让老人吃得好、吃得省心,又给儿女减轻了负担。
始终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民生七优”的幸福生活新图景才能真正从理想照进现实。开展学习教育以来,龙岗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学习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各项目标任务与奋力打造“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的现代化城区典范这一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为民之策、利民之举、惠民之措。
“以前带老人去医院进行导管维护,往往要折腾大半天。现在有了‘龙岗e护’平台,医院护士直接上门服务,我们很省心。”龙岗市民郭先生说。今年,为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龙岗区正式启用“龙岗e护”服务平台,市民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三甲医院的资深护士就能携带专业设备,准时出现在患者家中,为其提供专业而规范的护理服务。
在今天的龙岗,诸如此类的利民之举还有很多。它们深刻印证着:作风建设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命题,而应具象为“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走路”的服务升级,转化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治理效能,让人民群众在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中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