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的教育大区,龙岗区自建区以来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师队伍的全链条培养和全过程成长路径,锻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截至2025年初,龙岗区共有3.87万名专任教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10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70%以上。
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在高等学府和中小学校星罗棋布的龙翔大道,一幅幅饶有生趣的教育图景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渐次铺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内,人工智能学院的资深教授正和学生在林荫道下进行着一场火花四溅的头脑风暴;在它对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的青年讲师正在实验室里和学生们一同攻关最新的科研课题;再往东,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致美学校的年轻教师们正躬身于三尺讲台,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播散至孩子们的心中……
滴水之中,可见日月。一条马路的寻常掠影,映照的正是龙岗教师队伍建设的蓬勃景象。建区30多年来,龙岗教师队伍在“一路风雨一路歌”的跃迁中,走过了一段繁花似锦的旅程。如今,站在教育强区建设的新征程上,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广大龙岗教师,正对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先行示范要求,奋力推动龙岗教育整体水平迈进全市第一梯队,为龙岗加快打造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的现代化城区典范提供坚强的教育支撑和人才保障。
量质并举 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对于许多老龙岗教育工作者而言,“师资力量薄弱”无疑是建区之初的龙岗教育留给大家的共同记忆。
尽管从一穷二白中起步,但追求卓越、向上生长的基因从一开始就深刻融入于龙岗教育事业发展的血脉之中:
1993年至1998年,龙岗区先后实施“改造薄弱学校”工程和“标准化”工程,完成了对全区“三差”(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差、教学质量差)小学的改造,初步奠定起龙岗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其间,龙岗区高级教师增至200余人、一级教师增至1000余人,并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林爱华、张桂来等一批模范教师。
1999年,龙岗区前瞻性提出“办一流教育,创教育强区”的目标,加大基础教育领域投入,全面普及户籍人口十二年教育。当年,龙岗区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杨勇、王中舟等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名特优”教师来到龙岗,为龙岗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9年,龙岗区在原特区外率先实施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级办学、一级管理”城市教育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下,龙岗区将全区公办学校收归区教育局统一管理,办学经费全部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在体制机制上确保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学活力不断激发。
……
党的十八大后,龙岗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奋力打造与城区发展定位高度匹配、深度融合的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强区,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师队伍的全链条培养和全过程成长路径,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近年来,龙岗区深入实施‘高素质师资锻造行动’,通过外引、内培双措并举,持续激发龙岗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能。”龙岗区教育局局长白黎敏说。
向外引智——2016年,龙岗区出台《深龙教育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此后的五年间,龙岗区累计引进各类高端教育人才100余名。而在“十四五”期间,龙岗区常态化“走出去”招贤纳士,每年面向国内外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上千人入职。截至2025年初,全区共有3.87万名专任教师,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0%以上。
向内育才——2014年底,龙岗区正式启动“三名”(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鼓励全区各级、各类高端教育人才成立“三名”工作室,以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龙岗教育质量和教育生态的整体提升。截至2025年初,全区累计评选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11批525个工作室,6000余名龙岗教师在工作室中获得培养与成长。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项项举措的落实,激活了龙岗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如今,龙岗区的正高级、特级教师已从2015年的1名、8名,分别增长至如今的63名、54名;3名校长获评首届深圳市特级正校长,75人获评深圳市第五批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其中名教师、骨干教师人数双双位列全市第一;近五年,龙岗教师累计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个,省、市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数量与占比稳居全市前三。
改革创新 探索教师成长新路径
2015年9月2日,首届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年度教师”评选总决赛举行,来自龙岗区平冈中学的语文教师王雪娟脱颖而出,成为深圳第一位“年度教师”。
8年后的2023年8月,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90后化学教师解慕宗,成为2023年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年度教师”。至此,自2015年以来,在历届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年度教师”评选中,龙岗区共有7人摘得桂冠,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一座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原特区外行政区,何以在短短几年间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深圳市年度教师”?在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肖红春看来,这首先归功于龙岗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教师培训体系。
早在建区之初,龙岗区便制定了中小学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培训规划,要求全区中小学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7天,并通过开办龙岗电大等方式,推进中小学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2007年,龙岗区成立教师进修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师研训模式。
近年来,龙岗区创新探索以“三态”逻辑为核心的教师培训体系。“所谓‘三态’,即关注业态——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改革方向,高位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立足常态——紧密联系教师的常态化工作,在尊重实践规律的前提下寻求突破和创新;重构生态——构建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有利于教师终身发展的区域教育生态。”肖红春说。
“三态”逻辑之下,教师成长路径的开拓创新,成为了龙岗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关键一环。龙岗区还通过建立教师“梯队达标认证”机制,形成了“新任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区域专家”的“五阶梯式”成长路径。
在这一路径下,龙岗区将新教师培训分为岗前入职封闭培训、学科教学专业能力培训、教育通识专业能力培训以及十项能力达标考核四大模块。其中,十项能力达标考核过关即可提前申请结业,并直接认定为教坛新秀培养对象,进入梯队名师培养系列。
90后教师霍元瀚是2018年入职龙岗教育的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因为获得全区小学美术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这让他直接进入教坛新秀培养对象序列;第二年,由于获得全区初中美术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又让他提前进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人才池……如今的他,已成为龙岗教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教师成长路径之外,课程建设同样是一大重点。2021年,龙岗区聚焦“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在全国首创教师发展课程博览会(下称“课博会”),依托125个名师工作室遴选出的249门优质培训课程,由247位主讲老师在30个分论坛陆续直播。目前,连续举办四届的课博会,累计展播课程近5000节,成为龙岗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展现教育创新成果的一大特色品牌。
肖红春表示,课博会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其教育教学成果提供了转化推广路径。正是因为课博会的成功,龙岗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连续两次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在全国推广辐射。
一套“组合拳”打出,龙岗为教师尽展其才提供了广阔天地。仅2024年,龙岗教师斩获深圳市中小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137个奖项,总数位居全市第一;18节基础教育课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总数位居全市第二。此外,得益于龙岗梯队式培养的教师成长生态系统,姜严、解慕宗、冯俊伟等90后青年教师在“深圳市年度教师”“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等评比中屡屡获奖,一批90后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德才兼备 龙岗好老师不断涌现
2023年2月,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教师青年陈锐远赴新疆喀什支教。在那里,陈锐克服重重考验,和当地师生处成了亲人、朋友。
回溯龙岗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像陈锐这样在平凡岗位上诠释“教育家精神”的好老师,可谓不胜枚举:
全国模范教师、平冈中学退休教师黄光检曾在三年教育援疆岁月中,先后与新疆喀什14所学校的50名教师签订师徒帮带协议,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龙岗区少先队总辅导员李勇投身少先队工作20年,日复一日地在一线教学岗位上陪伴少先队员读书、研学、开展思政教育,矢志培育“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肩上有责”的时代新人。
广东省劳动模范、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数控专业教师刘培桐牢记技能传承使命,牵头成立深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圳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龙岗技能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龙城高级中学英语教师方静走遍广东河源、汕尾,广西百色、河池以及云南昆明等地,深入偏远地区开展送课、赠书和宣讲活动,将深圳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自己整理的珍贵教学资料送至教育基础薄弱的省内外县乡。
……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岗区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师德师风岗前、专题、全员培训等制度,深入开展“师德强基”行动、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等,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师德养成。
广大先进典型和优秀教师的事迹,不断激发着龙岗教师见贤思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20年,受“深圳市年度教师”王雪娟的事迹激励,龙岗区育贤小学青年教师方楠远赴西藏察隅县中学支教,用满腔热忱和赤子情怀向雪域察隅输送着来自特区深圳的教育养分。
以师德师风为光,万千龙岗教师正在像方楠那样,从“追光者”到“成为那束光”。一个直观而普遍的例子是,近年来,面对“课后延时服务”“双减”等政策的出台,广大龙岗教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通过不断延伸教学服务,赢得了全区学生和家长们的广泛好评。
当前,“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共识。在此背景下,龙岗区率先将教育数字化列为区域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领域,推动教育场景、资源、机制全面升级。2025年4月,龙岗区教育系统人工智能攻坚队成立,首批20名队员从全区百余名申报教师中遴选而出。同时,龙岗区还开国内基础教育之先河,首设“人工智能方向校长”专岗,面向全球教育界公开招募两名“AI校长”,让“既懂治校又能驾驭算法”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龙岗智慧教育建设的破题关键。
以教师之气候,成就发展之气象
观察眼
要想感受建区30多年来龙岗教育发生的沧桑变化并不难。走进一间教室,课堂上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元素里藏着答案;迈入一方操场,孩子们脸上漾起的笑容里藏着答案;走近一名老师,儒雅睿智的谈吐里藏着答案……
教育的发展,一如教育本身,其作用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回望龙岗教育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不难看出,它的发展正是龙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正是龙岗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过程的一道缩影。反过来,教育的发展又反哺着龙岗的经济社会发展,为龙岗持续推进深圳东部中心建设提供着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龙岗教师队伍的建设,亦是如此。回首过往、展望未来,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可以由衷欣慰的是,数万名龙岗教师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大气候”,正在成就龙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气象”:
看基础教育,3.87万名高素质、专业化的龙岗教师,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撑起占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基础教育体量,托举起57万多名龙岗学子的光明未来。
看职业教育,上千名职教教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龙岗传道授业、深耕不辍,全力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全国技术能手”“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劳动模范”等各领域英才。
看高等教育,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为代表的驻区高校正在成为龙岗引进人才、技术、资源的“流量入口”,6位诺贝尔奖得主、逾40名各国院士以及成百上千名国际知名学者和优秀研究人员在此汇聚,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在此策源。
教坛葳蕤,枝繁叶茂。30多年的奋进与登攀,既成就了一座生机勃发、活力无限的现代化城区,也催生了一个群贤毕至、群英荟萃的龙岗。今天,在这片尊师重教的土地上,教育家精神越来越成为广大龙岗教师的自觉追求,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正加速形成,而这,也必将为龙岗教育强区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