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是博物馆资源相当丰富的城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1家博物馆和1处文博展览馆,博物馆数量位列深圳第二,其中包括两家“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市逾20%的非国有博物馆(即“民办博物馆”)分布在龙岗区,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与深圳市隐秀高尔夫博物馆更是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相关领域的空白。
龙岗融媒记者 欧阳玉美
在梵亚艺术博物馆,有时间跨度达5000年、国内罕见的古代雕刻艺术珍品;在龙岭邮票博物馆,有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和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在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有中国第一份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刊物《新青年》;在万国珠宝汇矿物博物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种珍贵矿物;在金雅福黄金珠宝博物馆,有3D建模1:1打造的历朝历代黄金文物珍品;在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300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3000多件非遗精品……
龙岗区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繁花似锦的四季风光、高端的文体盛事、高规格的文化场馆、追求高质量精神文化的市民身上,还体现在如珍珠般散落在各街道的民办博物馆上。各个博物馆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丰富了公众的文化体验,满足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已成为城区高品质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从零的突破到全市数量第二
“曾经的龙岗,处处是茂盛的稻田与绿意盎然的小山,围屋日渐荒凉,宗祠古旧、炮楼斑驳。那时别说博物馆了,就连文化场所、文化精品都很罕见。”法属波利尼西亚洪门致公堂盟长、龙岗区侨联荣誉主席萧桂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龙岗西埔村,在他久远的记忆里,龙岗俨然一幅客家乡村图景。
1993年1月1日,龙岗区挂牌成立。作为后发地区,龙岗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一日千里。1996年,龙岗区依托辖区重点文物、古建筑大鹏所城与鹤湖新居分别设立了大鹏古城博物馆、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与此同时,气势恢宏的龙城广场建成,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图书馆、书城、大剧院、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接踵而至,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热爱文化事业的人,他们活跃在这座年轻的城区,释放了更多文化活力,使得龙岗市民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
2011年,龙岗区成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赛场。而这一场高端赛事的背后,是龙岗全区文体设施场馆全面升级、城区环境大幅提升以及市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品质追求。以这一赛事为契机,龙岗区实现了从“文化洼地”到“精神高地”的跨越式发展。其中,首家民办印刷文化博物馆诞生,标志着民办博物馆正式亮相。
大运会后,龙岗区文博事业发展捷报频传:
2013年,被誉为“亚洲玉雕大师”的张志伟创建深圳首个非国有翡翠博物馆——怡利翡翠博物馆。
2018年,深圳市首家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国有行业博物馆——深圳中医药博物馆成立。
2019年,3家文博展览机构成立,其中包括国内唯一一家以收藏、展示、研究域外古代艺术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梵亚艺术博物馆,国内首家设立在学校内的邮票博物馆——龙岭邮票博物馆,以及被誉为“城市会客厅”的龙岗文博展览馆。
2020年,个人自发成立的红色革命博物馆——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21年,万国珠宝汇矿物博物馆、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丁全匠作博物馆获批设立。同时,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分馆开放,成为全市首家开设分馆的非国有博物馆。
2024年,全市首个黄金珠宝行业专题博物馆——金雅福黄金珠宝博物馆与全国首家公益性高尔夫博物馆——深圳市隐秀高尔夫博物馆正式开馆。
截至2025年4月,龙岗区共有11家博物馆和1处文博展览馆,其中包括9家民办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市第二。此外,被誉为全国首个创新型体验式木作博物馆的大田木作博物馆正在筹办中。
民办博物馆的“龙岗特色”
“2024年8月,梵亚艺术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这是龙岗区第二家‘国字号’博物馆,也是非国有博物馆中的首家‘国字号’博物馆。”龙岗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促进中心文博展览部负责人祝笋表示,在人力财力等方面,民办馆都无法与国有馆相比,能获评“国字号”很不容易。
梵亚艺术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收藏、展示、研究域外古代艺术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包括贵霜时期艺术、帕拉时期艺术、吴哥时期艺术3个展厅,收藏的艺术造像与古代丝路钱币等藏品千余件,历史跨度长达5000余年。“有的造像只有我们馆有。”馆长游卓凡是一位资深藏家,有空就跟着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出行考察学习,从第一批收藏入手时他便决心要办一个博物馆。2019年,梵亚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近年来,梵亚因独特优势成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该学院不仅成为博物馆特展的学术指导单位,还多次选派研究生、博士到梵亚对馆藏文物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游卓凡被评为2020年度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年度人物,该馆在第三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具特色奖”。
隐秀高尔夫博物馆与梵亚艺术博物馆一样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相关领域的空白。该馆系国内首家高尔夫主题馆,分为世界馆和中国馆,涵盖了3个多世纪的文物,包括数千件高尔夫球、球杆、奖杯、奖牌等,其中,在中国馆展示的近30件银质奖杯、奖勺、奖盘等文物均为全球唯一展品。该馆突破了传统设立主体框架模式,由收藏家与深圳隐秀高尔夫俱乐部、深圳正中公益慈善基金会等多方携手共建,展示内容与中国最有历史传承的职业高尔夫比赛——沃尔沃中国公开赛契合。
民办博物馆事业还与产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龙岗区是深圳的产业大区、产业强区,同时又是文物大区、文化产业强区。二者紧密结合,在博物馆领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体现。比如,金雅福黄金珠宝博物馆诞生于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万国珠宝汇矿物博物馆诞生于中和盛世珠宝文化产业园。祝笋透露,比亚迪在成立30周年之际,向内部开放比亚迪历史博物馆,且存在对外开放的可能,“这些博物馆的设立,既能向观众展示龙岗特色领域的发展状况,也能为企业做宣传,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实现‘以馆促商’‘以商养文’双向奔赴”。
民办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密码
民办博物馆的出现,既是建立在民间收藏家的文化自觉上,更是建立在文物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分类孵化、规范管理上。业内人士认为,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是较为沉重的话题,承受着很大的运营压力。
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为规范博物馆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次年,龙岗区推出《深圳市龙岗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暂行办法》,按照“社会办馆、政府扶持、统筹规划、精品办馆”的思路,依据“申报公平、评审公正、过程透明、授予公开”的原则,优先扶持藏品质量高、处于同类博物馆领先水平、体现地域特色、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等类别的博物馆。祝笋介绍,该办法推出后,深圳市宝安区、坪山区以及北京、海南等地的同行纷纷前来“取经”。
为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2021年,《深圳市龙岗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修订)》正式印发。补贴方面,分为常规补贴与一次性补贴。前者为运行补贴和临时展览补贴,后者则是开办资金奖励、藏品品质奖励、定级奖励、学术研究奖励及荣誉奖励等。该政策精准滴灌,实现了对非国有博物馆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三阶扶持法”。同时,针对各项补贴,龙岗区文物部门还设置了专家评审环节,评定合格、良好、优秀三个级别,分别对应的补贴为50%、80%、100%,祝笋介绍:“即便是100%,市、区两级加起来的上限也不超过博物馆年度运行成本的80%。通过设置这样的条件,起到扶持却不包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博物馆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同时,龙岗区文物部门还积极发挥行业指导作用。不仅做好办馆前的业务指导,讲解设立博物馆的具体条件、流程,还邀请市博物馆协会一同上门指导;鼓励博物馆按照《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有关规定,参加博物馆评估定级;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评选活动和教育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自2016年以来,龙岗区陆续有8家民办博物馆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并在民政部门办理齐全法人登记手续,取得法人资格,面向公众开放。民办博物馆借助一系列利好政策,使得藏在民间的文物艺术品走出深闺、走向公众。
品质龙岗令市民更具幸福感
民办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还通过教育活动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其蓬勃发展,也是龙岗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
春日的周末午后,两名来自坪地街道的小学生来到怡利翡翠馆,为一件件精致的玉雕连连点赞。当她们看到一件名为“问鼎天下”的玉雕作品时,感到十分疑惑:到底是先雕好了鼎再放进石头造型中,还是直接在原石内部进行雕刻呢?若是后者的话,难度也太大了。
恰好该馆馆长张志伟正在现场办公,面对孩子们的疑惑,他给出了答案:在原石内部雕刻。孩子们惊叹不已。
为了更好地发挥辖区博物馆的展陈资源优势,2019年起,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创新性地开展了“流动博物馆”项目。该项目以辖区博物馆为主要展示内容,从各馆选取1至2件精品,以“实物+图片”的方式先后送展至数十所学校、11个街道,累计服务观众逾10万人次,受到热烈欢迎。目前,龙岗区已形成“固定+流动”的办展模式,以固定展将观众吸引至馆中,借助流动展将展览服务送至馆外。在一些展览中,还能看到来自港澳地区以及其他省市的群众。此外,龙岗区文物主管部门还与团区委开展小讲解员项目,通过考核后,让孩子们在暑期走进各个博物馆开展讲解服务。
“目前,龙岗区办展数量和质量已成功跻身全市前三。接下来,龙岗区将进一步构建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导、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发展体系。”祝笋介绍,龙岗将致力于建设与城区发展实力相匹配的综合型现代化的智慧型博物馆,引导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展示,增强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同时,持续吸引非国有博物馆落户龙岗,实现11个街道均有博物馆、均衡化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助力于有意思、有品质的龙岗建设。
“我很羡慕现在的龙岗人,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可以享受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收获更多的精神食粮。”须发斑白的萧桂强屡屡从法属波利尼西亚漂洋过海回到祖籍国,又屡屡穿越繁华深处,新式建筑与客家传统民居形成强烈对比,各色博物馆与高端文体场所触手可及,他仿佛还能找寻到自己年少时的身影。从记忆到现实,他不由得感叹,这座承载着古老乡愁与蝶变新生的城区,恰似一座贯通时空的桥梁——传统与现代在此水乳交融,古韵与新潮碰撞出永续生机,铸就了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
观察眼
文化自觉铸就城区品格
在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一位七旬老太太久久地凝视着栩栩如生的石像,仿佛感受到了跨越千年的温情,她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深圳市隐秀高尔夫博物馆,年轻的情侣注视着那一支诞生于18世纪的高尔夫球杆,在心里描摹柔和的线条;在万国珠宝汇矿物博物馆,学生们欣赏着一件件来自大自然的绝美艺术品,那是比课本更精彩的奇幻矿物……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张志伟的这句话,恰为民间收藏的现代转型写下注脚。当个人私藏走向社会共享,民办博物馆便成了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座座非国有博物馆的背后,深藏着收藏家化私为公的文化情怀,更折射出一座城区对文明传承的担当。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明殿堂,博物馆始终是文化守护与传播的核心场域。不同于国有博物馆“高大全”的定位,龙岗区的民办博物馆具有“小而精、专而深”的特色,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构建起多元立体的文化拼图。这些特色展馆的诞生,离不开三类关键力量:以热忱浇筑理想的私人收藏家、以资本反哺文化的民营企业家、以专业赋能传播的文化名人。他们不仅破解了民间藏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局,更通过系统化保存与创新性展示,让千年石像与18世纪高尔夫球杆隔空对话,令红色记忆与地质史诗同台共振,真正实现了“让文物住得好、活起来”的目标。
通过龙岗民办博物馆的崛起之路可以看到,当政府以引导代替包办、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专业运营破除壁垒,一种新型文化生态逐渐成型:既保持民间收藏的鲜活个性,又形成公共服务的规范体系;既深耕本土文化基因,又包容国际视野交融。这种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提供范本,更昭示着城市文明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品质在于让每个市民都能在历史长河中锚定精神坐标,在文化浸润中感知幸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