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融媒记者 赵薇 文/图
5月8日早8点,在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新亚洲学校音乐教室,朱景东手执指挥棒,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二胡的悠扬、琵琶的清脆、竹笛的清亮渐次交融,一曲《金蛇狂舞》在晨光中奔腾而出,音符如灵动的光斑,在教室的每个角落跳跃。
从新疆塔城到深圳龙岗,朱景东跨越半个中国,将对音乐的热爱深植特区教育土壤。他的故事,既是以指挥棒丈量梦想的逐乐之旅,更是传统民乐在新时代浪潮中扎根现实土壤、抽枝散叶的鲜活范本。
新疆塔城:音乐种子早早发芽
“我出生在新疆塔城,那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音乐是流淌在空气里的。”回忆往昔,朱景东眼中泛光。在塔城这座被称为“手风琴之城”的丝路重镇,多民族文化如百川汇海,滋养着他对音乐的最初认知。
“我的父亲虽然是名医生,但特别热爱音乐、能歌善舞,叔叔也善于唱歌,还会拉二胡。逢年过节,家里总是充满音乐声。”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朱景东心中早早就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1998年,朱景东考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开始接受更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这段求学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作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员,我幸运地遇到了杨鸿年和严良堃两位老师。”朱景东动情地说,“杨老师每周五从北京飞来给我们上课,严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演绎《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曲目。”跟随名师学习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朱景东的音乐素养,更让他见识到广阔的音乐天地。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全国巡演之前,我其实没有走出过新疆。全国巡演后,我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大,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究。”这份对广阔世界的向往,成为朱景东日后南下的伏笔。
南下拓荒:在校园播撒民乐种子
毕业后,朱景东怀揣对更广阔音乐舞台的憧憬毅然南下。“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氛围,让他坚信“梦想能在这里生根发芽”。2006年,朱景东通过教师招考成为新亚洲学校一名音乐教师,接手刚组建的民乐团。
“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说实话,当时我对民乐合奏几乎一窍不通。”朱景东坦言,自己大学学的是声乐,突然要指挥二胡、琵琶、唢呐这些乐器,压力很大。但他没有退缩,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启了“白天教学、夜晚苦学”的模式。
为了掌握民乐合奏的技巧,朱景东白天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晚上则独自钻研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唢呐的循环换气练得他腮帮子酸痛,扬琴的定弦调音磨破了他的指尖,可他从未想过放弃。
在教学过程中,朱景东发现缺乏适合学生的民乐教材,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他深入研究中国民乐发展历程,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独立开发《中国民乐合奏发展历程》《地图上的中国音乐》等传统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深受学生喜爱,还被当时的深圳城市学院列为继续教育通识的培训课程。
为了让乐团的训练更加系统,朱景东又编写了教材《国韵新声》。这本教材从基础乐理到乐器演奏技巧,再到合奏训练,都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指导。它不仅解决了乐团教材匮乏的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民乐学习指南,被深圳市教科院评为市级“好课程”。
在朱景东的努力下,新亚洲学校民乐团从“青涩幼苗”成长为“舞台新星”,陆续斩获龙岗区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深圳市少儿艺术花会金奖、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银奖及“阳光杯”全国青少年民乐邀请赛银奖等多项荣誉。
从校园到湾区:民乐教育的破圈之路
学校乐团的成功,并未让朱景东停下脚步。“民乐的传承不能困在校园围墙里,需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23年,他召集龙岗民乐演奏家,成立龙声民族乐团,搭建起区内民乐交流平台。“龙岗汇聚了众多人才,有许多毕业于优秀音乐院校的民乐演奏家。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多多交流,共同推广民乐文化。”
2024年,龙岗团区委成立龙岗区青少年民族乐团,邀请朱景东担任艺术总监,为更多龙岗青少年提供学习民族乐器的机会。团区委的想法与朱景东不谋而合,乐团面向全区招募热爱民乐的青少年,经过初步考核和筛选,吸收了一批具有一定民乐特长的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通过每周公益训练,乐团规模从30人迅速扩展至近百人,与香港、北京等知名团体举行多场大型艺术交流活动,并在2024年第十一届“香港国际音乐节”荣获大赛民乐团体组别第二名,在2025年西安都城隍庙首届世界非遗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最佳演奏奖。
“民乐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语言。”朱景东对此有着深刻洞察。他积极搭建文化交流桥梁,推动乐团与香港警务处中国文化学会中乐团、香港青年音乐训练基金中乐团、香港城市中乐团、惠州文化馆等艺术团体开展多元合作。当深港两地青少年在《彩云追月》的旋律中指尖起落相和、在《月光光童谣组曲》的婉转曲调里目光交会共鸣,无需一句言语,音符已成为他们最默契的沟通密码。这份跨越地域的心灵共振,正是朱景东所坚信的“音乐超越地域,文化自有共鸣。”
文化传承: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回顾在龙岗的音乐教育历程,朱景东感慨万千。他感恩龙岗的包容与机遇,让他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他特别认同“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家的教育”,给乐团提出“舞台不是我们的世界,世界才是我们的舞台”口号。
除了乐团日常工作,朱景东还带领乐团积极投身龙岗公益演出,如“龙岗水上音乐节”“龙岗午后音乐时光”等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演出,让更多人了解民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小众乐器留住传承火种。
教学之余,朱景东笔耕不辍,创作了多部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其中《故乡东山》获深圳市非遗征歌十佳,《逆流而行》登上央视及“学习强国”平台,《爸爸的脚步》《平凡的历程》等作品屡获区级原创奖项。
谈及未来规划,朱景东目光坚定:“我们刚刚在西安的巡演大获成功,接下来,将拓宽文化交流版图,加强乐团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乐团的合作,通过国际舞台展示龙岗乐团风采和深圳特区艺术成就。”朱景东还打算深化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国韵新声》等原创教育教材教法,扩大民乐教育覆盖面,让更多学习者受益于系统化的民乐知识体系,“我将坚持音乐创新,创作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作品,助推深圳艺术事业多元发展。”
从西北边陲到南海之滨,朱景东以20年光阴为笔,让民乐从曲高和寡的“小众雅乐”蜕变为跨越地域、连接人心的文化桥梁。正如他所言:“最好的传承,是让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成为照亮生命的永恒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