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侨报记者 张珊 通讯员 黄海旋 薛丽珠 文/图
大鹏新区作为深圳知名侨乡,无数华侨以餐饮为纽带架起中外文化桥梁,叶启光家族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73 岁的叶启光现任德国大鹏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其父叶水则是德国华侨华人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两代人跨越半个世纪,在异国他乡开创中餐事业,更怀着赤子之心反哺故土,谱写了一段华侨奋斗与家国情怀交织的动人篇章。
异国打拼 中餐扬名
1951年,叶启光出生于大鹏新区葵涌,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放学后田间窑红薯、烤花生,便是他记忆中最珍贵的 “顶级美味”。“在德国漂泊多年,最难忘的是家乡泥土气息和烟火气。” 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1962年,叶启光随父母迁居香港,之后前往德国与父亲团聚,但故乡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叶启光的父亲叶水,少年时便赴港谋生。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毅然返乡。解放前,叶水冒险为地下党运送物资;解放后,受政府委派再次赴港募捐,筹得20多万元,用于购买汽车、运输船、医疗设备等,成为葵涌解放后发展的第一笔启动物资,为家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64年,43岁的叶水来到德国埃森市,在叔公的餐馆从洗碗工做起。凭借客家人特有的坚韧与勤劳,短短两年,他便逆袭成为大厨。当时,德国人对中餐的认知局限于春卷、馄饨等少数品类,为了让正宗的中华美食被更多人接受,叶水与儿子叶启光开始对菜品进行改良。他们将广东烧鸭去骨炸制,搭配酸甜辣不同酱汁,创新后的菜品大受当地人欢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引发全球中餐热,他们经营的 “中国酒楼” 客流量激增70%,中华美食在异国他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75年至1977年,叶启光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在盖尔森基兴、黑尔讷连续开设两城首家中餐馆。他推出招牌菜“全家福”,融合猪肉、鲍鱼、冬菇等食材,形似大鹏盆菜却以份餐形式呈现,既保留了传统中餐的风味,又适应了德国本地的饮食习惯。叶启光感慨:“德国人通过舌尖重新认识了中国。” 这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情系桑梓 反哺故土
事业有成后,叶水始终没有忘记家乡。1988年,他携毕生积蓄返乡投资,1992年建成葵涌首个商品房项目“德华花园”,改善家乡居住环境。此外,他还捐赠超百万元支持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回馈故土。叶启光也延续着父亲的传统,每年都会携子女、德国友人返乡,见证祖国的发展变迁。2018年退休后,他开启了“半年居中国、半年居德国”的生活,其子女及孙女也坚持每年回国探访,家族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在新村岭的“最美庭院”中,叶启光常感慨:“漂泊再久,终点终是家。”
作为客家人,叶启光对葵涌“东升酒楼”的酿三宝情有独钟。这道将三肥七瘦的猪肉虾米馅酿入茄子、苦瓜、豆腐的菜肴,承载着客家人对团圆的期盼,也寄托着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叶氏家族两代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中餐馆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文化对话的重要载体。从德国埃森到黑尔讷,从创新改良的炸烧鸭到独具特色的 “全家福”,他们用一道道美食,让德国人品味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侨乡大鹏的根系在世界的土壤中不断深扎,绽放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