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英裔澳大利亚人,却与中国结缘二十余载。我的普通话或许带着异国口音,但我的中国名字“金江”里,藏着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热爱——如江河奔涌,生生不息。
初遇中国
2002年,18岁的我跟着哥哥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站在飘雪的长城上,我被眼前壮阔又浪漫的景象深深震撼。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我要留在这里。”
清华岁月
在清华大学做交换生时,我逼自己融入中国生活:和邻居聊天,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用“大江”这个名字拥抱中国文化。毕业后,我走过许多国家,但中国始终是我的偏爱。国际关系专业让我学会用一双“无滤镜”的眼睛看世界,而中国“和而不同”的智慧,让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属。舌尖上的文化
我的“中国胃”比中文进步得更快!四川火锅的麻辣、广东早茶的精致、北京烤鸭的香脆……每一口都是与文化的对话。食物教会我:热爱一个地方,从舌尖开始。
鹏城印象
2006年,初到深圳,我被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打动。如今的深圳,每天都在刷新世界的认知——高楼拔地而起、科技颠覆想象、包容汇聚全球。这座城市,像极了年轻时的我:敢闯,敢变,敢爱。 使命与愿景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七书院院长,我的使命是架起文化的桥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中国的未来,更是世界的公民。因为我相信:教育,能让“天下大同”不再只是千年前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明天。 从悉尼港到伶仃洋,从泰晤士河到珠江水,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文明对话不在博物馆里,而在菜市场的斤斤计较中,在课堂辩论的火花碰撞间。很庆幸,我的人生方程式里有个变量叫“中国”。
(据掌上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