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凝聚公益力量 共筑大爱龙岗

日期:03-26
字号:
版面:第A04版:蝶变龙岗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年5月12日,龙岗区义工联在龙城广场举行烛光祝福悼念活动。龙岗融媒资料图

龙岗志愿者服务深圳大运会。钟致棠摄

自龙岗建区以来,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龙岗区现有注册志愿者64.02万人,团体志愿者队伍1091支,志愿服务常设站点160处,在赛事、环保、青少年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品牌。龙岗区的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深入参与社会治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龙岗融媒记者 尹萌

志愿服务是城市温度的体现,亦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在龙岗,有64.02万名志愿者散布在社区、企业、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当中,有安享晚年的长者,也有青春洋溢的学生,有将闲暇时间全部奉献给公益事业的家庭主妇,也有百忙之中抽空投身志愿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他们坚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奉献、不求回报,以一颗颗赤诚之心,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区的爱心网络。

从无到有 志愿服务逐渐兴起

20世纪9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龙岗区作为深圳的新兴区域,面临着人口激增、社会服务不足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志愿服务逐渐兴起。1995年,深圳市龙岗区义工联合会(简称“龙岗区义工联”)成立,标志着龙岗区志愿服务走向了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道路。

2005年3月,深圳市组织评选第一届“深圳市百名优秀志愿者”,规定非深户籍获奖者可免试招调落户深圳。随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政策,并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深圳义工节”。在首届“深圳市百名优秀志愿者”评选中,龙岗区2名志愿者榜上有名,其中就包括彭东强。

彭东强是1999年来深务工大潮中的一员,他当过建筑工人、电子厂普工、旅行社业务员……直到加入志愿服务队,才拥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当时,龙岗区志愿服务主要围绕社区清洁、敬老扶弱等开展。彭东强经常前往福利院,被孩子们称为“胖子爸爸”。他和志愿者们组建了“模拟家庭”,彭东强就是“爸爸”,其他志愿者分别承担“妈妈”“爷爷”等角色,孩子们按照年龄作为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感受家庭的温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同哀,龙岗区义工联在龙城广场举行了烛光祝福悼念活动,近万名市民参加,不仅为灾区筹集了一批救灾物资,还组织首支青年义工突击队奔赴灾区开展救援服务。

2008年冬天,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阻断了来深务工者回家的路,许多旅客滞留在长途汽车站。龙岗志愿者挺身而出,兵分两路,一批前往车站帮助疏导客流、搬运行李,一批顶着寒风上街为抗雪救灾发起募捐,并于春节前夕举办了“龙岗义工艺术团与留深过年劳务工联欢会”。

随后,这支长途汽车站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服务,发展成为龙岗区平安志愿者,服务范围覆盖深圳东站等全区各大客运站点。尤其是每年春运期间,总能看到疏导客流、答疑指路、帮助旅客扛包推车的“红马甲”。

长久的服务和关怀,让“红马甲”得到了龙岗市民的认可和尊重,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与此同时,龙岗区志愿服务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到2010年,龙岗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道义工联全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等纷纷成立义工组织,党员带头投入志愿服务行动,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志愿服务持续注入力量。

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成为“城区名片”

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在深圳举办,位于龙岗区的深圳大运中心是大运会主赛场,需要大量志愿者。

在此前全国各地举办的国际性赛事中,志愿者主要来自高校。然而,当时深圳为数不多的高校需保障原特区内的志愿服务,龙岗只能转变思路,向社会要人才。彼时,龙岗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只有5000余人,而他们的目标是40000人。

2010年12月,龙岗区举办纪念12·5国际志愿者日暨大运会义工培训工程启动仪式,公布了53个大运会志愿者公益培训基地,发布培训手册、启动种子讲师计划。龙岗市民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共有256个企业、社会团体等作为社会共建单位,组织员工前来支援。

感动无数龙岗人的“小草哥”涂家健是深圳东部公交车队的一员。2008年12月,他因为一起意外事故导致三度烧伤,在他最灰暗的日子里,是志愿者给了他希望和关怀,出院后他也加入志愿者队伍,并组建“小草”志愿者服务队。

大运会的号角吹响,涂家健请假一个月专职做志愿者,奔波于城市志愿服务站的各条战线,除了在大运村东门U站、大运文化园I城、地铁站等多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参加志愿服务外,他还负责U站物资的配送、上岗人员的督导巡查等。

在全区40000余名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大运会期间龙岗区完成了209个城市志愿服务站、2684个城市文明岗位、共133万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核心区域站点日接待服务量超过10000人次。他们用专业和热情充分展现了深圳市民的良好形象,被誉为龙岗闪亮的“城区名片”。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龙岗区提出建设“志愿者先锋城区”。随后5年,龙岗区志愿者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到2017年,全区注册志愿者达20万人,常态化开展30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

龙岗志愿者传承大运会“办赛事、办城市”理念,在国际男篮俱乐部挑战赛、WTA深圳女子网球公开赛、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等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中持续发挥作用。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优化管理,龙岗区形成了独有的大型赛事赛会志愿服务体系,“一站式承接”、后勤“一次性保障”、工作对接“一个窗口”、管理制度“一套规则”、现场管理只接收“一方命令”、志愿者培训“一套标准”的“六一”原则,成为全区各类大型赛会不可或缺的保障力量。

此外,龙岗区保留了大运会期间建设的28个城市志愿服务U站和I城,并先后建成111个社区U站、10个医院特色U站、1个治水特色U站、1个献血特色U站,依托这些站点持续开展便民服务、文化康乐、志愿体验等300余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持续创新

深入参与社会治理

近年来,龙岗区系统推进志愿服务深入参与社会治理。围绕“治水提质”“文明城市创建”“社区调解”等工作开展服务,并在疫情防控、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深圳全面启动治水提质攻坚战。龙岗区志愿者闻令而动,组成护河队伍。2017年12月5日,全市首个由水处理工程师组成的志愿团体——中广核水处理专家志愿者团在龙岗成立,46位水处理专家志愿者为水污染治理贡献金点子,并通过培训和科普活动,为护河志愿者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龙岗区义工联与新疆喀什义工联结为共建对子,对喀什市义工的培训、骨干队伍培养、制度建设等定点帮扶。龙岗区五星级义工涂家健发起的“U爱筑梦”项目,累计为全国各地山区中小学校建成197所“梦想图书室”,总募集图书100万册以上,募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体育用品数万件,为501名学生对接帮扶资源,为25例山区特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募集到做心脏手术的费用。项目募集和输出的各类资源总计折合人民币逾950万元,项目曾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点燃梦想奖”、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龙岗志愿者同样发挥了显著作用。无论是卡口排查、核酸检测,还是封控区生活保障、热线接听,处处都有龙岗“红马甲”的身影。

张雨薇是一名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多年的骨干志愿者,是“书香义工”发起人之一。2020年疫情突发,她在家中看到志愿服务群里急招韩语志愿者,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张雨薇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作为现场唯一的韩语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顺利将40余名韩国来客安顿进了酒店房间。

此外,龙岗区还有“为爱团圆”项目,温情关怀流浪人员,帮助许多流浪者与家人取得联系、顺利返乡;龙岗区“满天星”两老志愿服务项目组,下设多个专业队伍,为长者提供贴心服务;“爱心陪伴”“奶奶厨房帮”“绿美龙岗·志愿同行”等项目,常态化开展关爱、睦邻、文体、环保等各类志愿服务;“书香万家·幸福港湾”文明实践线上学堂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中医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开展公益讲座……

如今的龙岗志愿服务,秉承“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结合社会公益需求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深入参与龙岗基层社会治理,为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科学管理

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龙岗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系统、完善的管理模式,其中就包括有效的培训机制。早在2015年,龙岗团区委、区义工联就打造了“志愿者学院”,分层次打造体系化的志愿者培训课程。通过“定期培训+岗前培训+分享交流”,不断提升志愿者的参与感、认同感,提炼、传播龙岗志愿文化。

龙岗区义工联理事长李永峰认为,志愿服务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如何让不同职业、有不同需求的人一起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是志愿服务组织要探索和突破的话题。龙岗“志愿者学院”通过打造志愿者讲师队伍,为这些人才提供了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充分发挥专业专长的平台。

为确保基层志愿服务队伍有效生存、合规发展、科学运行、常态开展工作,志愿者学院推出“头雁”培养计划,通过组织基层新成立队伍负责人、骨干进行志愿服务管理运行等专业轮训、实操指导、资源对接,实现对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此外,龙岗区还实施志愿者礼遇计划,号召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实施对志愿者的礼遇。共推出302项礼遇措施,为志愿者提供价值超百万元的具体礼遇举措,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奉献力量、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收获”的良好社会治理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龙岗区志愿服务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志愿者可以便捷地报名、记录服务时长,管理者也能更高效地组织和协调活动,增强了志愿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2024年,龙岗团区委下发《关于在坂田街道推动“志愿服务智慧化发展”工作试点的通知》,依托“志愿港湾”小程序探索依托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的新型志愿服务管理与应用模式,并探索志愿服务进一步社会化的出路。目前,“志愿港湾”平台以及系列智慧装备已在坂田、龙岗、坪地、布吉、南湾五个街道展开落地试点。系统注册志愿者用户达15万人,爱心商家220家,线下智能装备已有8台智慧云仓、36个智慧微站(U站I城党群服务站)、14台自助礼遇兑换机与平台联动运行,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志愿生态圈。

观察眼

从志愿服务管窥龙岗蝶变

龙岗区的志愿服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座城区的蜕变与成长。透过志愿服务,可以清晰地看到龙岗从“边缘城区”向“现代化典范”的精彩蝶变。

2008年,龙岗区平安志愿者队伍成立,服务的主阵地便是龙岗区长途汽车站。当时的龙岗,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来深务工人员众多,人口流动性较大。辖区内交通设施尚不完善,客运压力最大的站点便是区长途汽车站。因为建成时间较早,空间、运力和服务能力都有限,所以每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运期间,运营压力极大。志愿者们在这里为旅客提供指引、维护秩序,正是切中城市治理的“痛点”。

2012年,位于龙岗区布吉街道的深圳东站建成。作为辐射全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深圳东站承担了更大的客流量,对运营管理、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岗区平安志愿者的服务中心也逐渐转移到深圳东站。为了支持站点提供高品质服务,龙岗志愿者在提供维护秩序、指引乘车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还通过培训掌握了AED使用等急救技能,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文明、包容的城市形象。

在外语志愿者这一专业领域,则能够看到龙岗人口构成的悄然变化。

2017年,亚太地区社会工作区域联合会议在龙岗召开,龙岗区志愿服务迎来了新的挑战——外语志愿者的严重短缺。在龙岗团区委、区义工联的积极协调下,辖区企业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在全市范围内紧急调派外语人才,为大会提供了志愿服务保障。

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陆续建成,纷纷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为龙岗区的各类国际赛会提供充足的外语志愿服务,向世界展示龙岗的“国际范”。

龙岗区的志愿服务,从最初“查缺补漏”式的服务,到如今的形式更创新、专业性更强、服务面更广的特色服务,不仅反映了城区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展现了龙岗市民精神风貌的蜕变。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龙岗区志愿服务将吸引更多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未来的龙岗志愿服务,将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成为龙岗打造现代化城区典范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