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文/图
深圳两会期间,来自各民主党派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紧扣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问题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建诤言、献良策,发出党派“好声音”。
围绕高质量发展建睿智之言
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市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会委员、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立源代表民盟深圳市委会就“以高等教育‘强磁场’,‘高智量’赋能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大会发言。他建议,加强“教育—科研—产业”联动,培育“高智量”人才;优化基金评审机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设立专门专家机构,提高学科与产业需求契合度;推动资源高效配置,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民建深圳市委会常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熙建议借助企业“出海”契机,提升深圳涉外法律服务国际新能级,一是统筹推进涉外法治“总布局”,二是搭建供需服务“联通圈”,三是构建高端人才“核心圈”,四是扩大法律服务“资源圈”。
民进深圳市委会副主委、龙岗区政协副主席卓伟华建议通过“办赛事、显特色、打基础、领风尚、聚资源、促融合”等系列措施,全面带动深圳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深圳应选择与城市气质相匹配的体育赛事,如国际马拉松、网球大满贯、国际帆船赛等,各区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一区一品牌”,如大鹏的水上运动、盐田的自行车赛事、南山的智慧型赛事,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展现深圳的区域特色与城市魅力。
农工党南山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建议深圳大力建设无陪护病房,有效破解老龄、少子、空巢等人口结构形势下“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困境,实现老有颐养目标。无陪护病房,即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也不需要家属自聘护工的一种医疗服务模式。
立足产业需求献务实之策
此外,来自深圳市各民主党派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对外开放、深港合作、司法科技、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提交建议、提案,积极建言献策。
深圳市人大代表、民革深圳市委会委员、深圳市红和文化集团董事长唐红认为深圳在“科技+文旅”领域仍藏巨大潜力与活力,为此向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提交《关于推进深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呼吁大力挖潜“科技+文旅”实现深度融合。她建议,加强文旅资源挖掘与整合,打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全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题公园等旅游资源,推出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如将东部的滨海旅游资源与西部的科技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滨海科技之旅”线路。支持企业加大在文旅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创新旅游体验方式。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令人振奋!”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常委、中集智能首席战略与投资官张伟提交了《关于应对全球竞争,补齐短板,深圳市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建议》,从政策、人才、科研、产业发展等角度提出宝贵意见。他建议,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方面,实施“AI基础研究攻坚计划”,联合鹏城实验室、深圳大学等科研力量,聚焦前沿领域协同攻关,规划建设城市级智能算力中心,推动国产AI芯片应用,降低算力成本;在产学研用协同方面,在前海、河套等区域打造“AI+跨境应用”示范区,支持深港联合孵化AI项目;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张伟建议,设立AI场景开放基金,每年遴选100个场景,以“揭榜挂帅”模式向企业开放,优先采购本土解决方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九三学社深圳市委会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提交的集体提案中建议,充分发挥前海、河套、光明作为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关键节点优势,优先在三个区域布局大科学装置,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投入格局,争取将自主谋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序列;探索共建研发、联合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大科学装置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引导科学家专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依托深圳市各大科学装置,构建“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企业”的产业联盟及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支持深交所科交中心打造全国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为大科学装置孵化的初创企业提供更多业务场景。
台盟深圳市委会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提交的集体提案中提出,建议加强两岸融合交流,推动深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建立海峡两岸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探索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紧紧依托深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平台建立大中华生物医药科技产业联盟;借鉴台湾“资通讯赋能生技产业”的做法,依托在深电子信息公司,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升级;精心办好系列海峡两岸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大会,推动两岸生物医药类高校融合交流;深化两岸产业标准和职业资格互认互通,营造更富吸引力和性价比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