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2)
增强城市应急服务能力。推进全市街道应急管理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建设,面向市民群众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应急救援知识科普、基础急救技能培训等,实现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及专业处置,应急管理服务基本覆盖基层直至社区并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做好校园、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安全防范工作。
加大科技便民和产业利民力度
打造极速宽带先锋城市。开展双万兆启航行动计划,在全市重点场所、起降场地、低空航线区域部署5G-A基站4000个以上,建设400G/800G高速全光运力网络城市核心枢纽,万兆宽带覆盖学校、医院、楼宇、社区1000个以上。
强化“AI+政务服务”。在政策咨询、服务引导、办事申报等环节引入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全市统一智慧政务服务客服,实现“i深圳”、“深i企”、广东政务服务网(深圳站)等平台全覆盖。
推进AI赋能民生服务。在公园等公共场所增设无人小巴、无人清洁船、智能健身房、智慧跑道、AI便利店等智能设施设备,打造不少于20个智能应用场景;聚焦教育、医疗等领域,培育5个人工智能行业示范应用项目。
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新建小区充电桩5万个、综合能源补给站15座,新改扩建光储超充和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站10座。
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广无人配送,新增无人机航线80条、总数达到300条,低空载货飞行力争达到100万架次。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打造沉浸式智慧养老体验平台,布局建设10个智慧养老和适老用品体验中心。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开展消费惠民活动,支持汽车、家电和智能家居等以旧换新,惠及消费者600万人次,带动销售额380亿元。
营造安心放心消费环境
保障“舌尖上的品质”。制修订“圳品”标准50项,开展“圳品进展会”“圳品进平台”“圳品餐厅”等活动,新增“圳品”产品400个,提升“圳品”影响力。
确保“菜篮子的安全”。加大社区饭堂、校园食堂、连锁餐饮、超市等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力度,抽检覆盖率达到10批次/千人,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完成76家农贸市场规范化、品质化提升,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少于85万批次。
强化外卖食品安全治理。实施无堂食外卖食品安全提升行动,研究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推动不少于1500家无堂食外卖店在外卖平台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预付式经营资金安全保障,新增数字人民币签约机构2000家,源头治理预付式消费“卷款跑路”现象;在全国12315平台公示我市消费领域投诉纠纷解决情况等信息18万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推动消费纠纷源头化解;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关心关爱老年人和特殊群体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新增养老服务床位1000张以上、总量达到1.7万张;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长者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100%、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覆盖率100%;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帮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联动提高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等社会救助标准。
加大残疾人群体服务保障力度。将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补贴覆盖范围扩大至所有户籍持证未就业残疾人;为全市5.2万名残疾人购买年度人身意外伤害险,为不少于200家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购买年度团体意外险,提高残疾人群体抵御意外伤害风险能力。
提升生态环境综合品质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攻坚,完成100家以上重点企业综合治理任务;持续加强工地扬尘污染监管力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力争达到97.5%以上,达优率63%以上,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15微克/立方米。
开展水质提质攻坚行动。35个重点亲水河段理化水质指标达到100%优良水平,不少于20个河段水质达到可戏水水平;推动西部海域水质稳步提升,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达到52.8%以上。
推进宁静城市建设。推广隔声降噪设施设备和工艺,打造15个以上建筑施工噪声防治优秀工地;强化定向扬声等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化解社会生活噪声问题,加大噪声扰民的执法力度。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控制在55.8分贝以下。 (据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