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
■ 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 提高安居宜居水平
■ 改善市民交通出行体验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 加大科技便民和产业利民力度
■ 营造安心放心消费环境
■ 关心关爱老年人和特殊群体
■ 提升生态环境综合品质
2月27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暨闭幕会,会上由市人大代表投票产生了重点监督的深圳市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这10项民生实事分别是: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安居宜居水平,改善市民交通出行体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加大科技便民和产业利民力度,营造安心放心消费环境,关心关爱老年人和特殊群体,提升生态环境综合品质。
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
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升专科治疗水平,新增国家(达到国家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新增“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示范医院1家。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新增社康机构30家、总数达1000家以上。
引进国际高水平医药资源。“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2025年获取“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批件”15件;新增港澳医疗机构2家,新增外商独资医院2家。
精准扩大居民医保覆盖面。将我市符合条件的约10万名常住非深户籍学龄前儿童纳入居民医保参保范围,实现“愿保尽保”。
加大预防疾病和罕见病保障力度。提高“深圳惠民保”对戈谢病、低磷性佝偻病等罕见病高额自费药品最高保障额度至60万元,进一步减轻罕见病患者用药负担。
优化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服务。在全市不少于100家医院开展职工医保家庭共济试点,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可直接支付省内近亲属参保人的就医、购药费用;在全市不少于1000家药店开通医保个人账户线上购药服务,实现医保支付“足不出户、送药到家”。
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校50所以上,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0万个,其中:义务教育学位9.2万个、高中学位0.8万个。
推进午休“舒心躺睡”。新增2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校区)提供午休躺睡服务,累计达到400所。
促进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融通发展。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加快市职教园规划建设,推动现有4所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企业联合开设长学制(5年)人才贯通培养试点专业;办好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探索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双轨贯通培养模式。
提高安居宜居水平
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万套(间),供应分配5万套(间)。加大产业园区周边、轨道交通沿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降低新市民、青年人生活成本。
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完成68个城市更新典型项目分级分类处置,推动15个拆除新建类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完成30个整治提升类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1个,更新改造消防、排水、无障碍和适老化设施等;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0个以上;依法依规查处违建。
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完善物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小区公共事务决策业主参与率,强化住宅小区安全管理。
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完成100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工程、200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基本全部完成居民小区老旧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工作。
规范城中村水电燃气价格。强化城中村水电燃气违规加价治理,推动全市20%以上的城中村(不少于400个)创建成为水电燃气价格治理标杆村。
改善市民交通出行体验
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开通6号线支线二期、16号线二期、13号线一期北段,城市轨道通车里程达到625公里;调整公交线路85条以上,新开通接驳地铁公交、定制公交、跨市公交等线路100条以上;标准化改造公交旧站台、简易站台100座以上;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和交通标志标线,实施地铁、公园等工程施工占道“借一还一”,整治违规占道经营,重点治理30个交通拥堵节点;加大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监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推动电动自行车顺畅有序、文明安全通行。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包括电动自行车、自行车)600公里,加强非机动车道在路口的连贯性;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完成不少于30个轨道站点出入口周边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改善提升;严查闯红灯、逆行、不戴头盔、非法改装等危险行为。
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新增停车位10万个;依托深圳公共智慧停车平台,新增上线错峰停车位5万个、总量达到20万个以上,优化提升车位信息发布及导航服务水平。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万人;举办2025年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提供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带动增加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实施“圆梦计划”,资助一线职工接受专本科学历教育,面向职工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95万人,做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等技能人才培训;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劳动纠纷预防化解,深入推进欠薪问题源头治理,让劳动者能够“安薪在深”。加强“深工守护”综合保障服务,为在深就业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客运司机、网约货运司机、家政服务人员、一线建筑劳务工、市政环卫工七大类群体免费提供意外、重大疾病等保险保障,构建“事前预防+日常关爱+事后保障”多层次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全面排查处置地质灾害隐患。组织开展5000公里以上车道里程的探地雷达检测,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边坡100%全覆盖式开展工程治理或自动化监测。
守护市民用气安全。加强超高层建筑、城中村等燃气入户安全检查和宣传教育,完成入户安检403万户。加快窄带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替代,提升用户端燃气安全智能监测水平。落实管道保护“四个一”和“六个100%”机制,全覆盖巡查全市燃气管道和油气长输管道。
打造低空消防专业力量。网格化部署消防救援无人机智能机场,建设30个无人机智能机场、3支无人机灭火救援专业队,提升火灾事故快速响应处置和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能力。
(下转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