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侨报

龙凤呈祥的神仙配

日期:02-14
字号:
版面:第A04版:蝶变龙岗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凯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内景。张智远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参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该校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学校位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深圳国际大学园,占地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5万平方米。目前,学校有来自全球的本科生和研究生11000余名,知名教师650余名。

特约撰稿人 张仁望

刚刚过去的2024年,迎来十周岁生日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深”)喜讯不断。

3月初,79岁的知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任港中深图书馆馆长;3月17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到校视察;3月23日,港中深建校十周年大会举行;9月,港中深公共政策学院建立,这是学校的第七所学院,由郑永年教授担任院长。2025年2月13日,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标志着学校又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十多年前,龙翔大道2001号一片荒芜,只有山野下的几栋旧厂房;十多年后,这片荒山已被建设成了一所环境优美、成绩斐然的国际知名高校,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和知名教授济济一堂、青春激昂。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盛赞,港中深传承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作的成功典范。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充分肯定港中深十年磨一剑取得的丰硕办学成果,肯定探索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形成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并对港中深立足第二个十年再创辉煌寄予厚望。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表示,深圳将一如既往支持港中深改革创新发展,携手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探索:深港合作办学

港中深的“构思”始于2005年,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访港,与港中大教授徐扬生会面,希望他为内地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徐扬生调研发现,深圳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布局上远逊于北京和上海,亟需补强。于是,他建议在深圳设立港中大校园,并向时任港中大校长刘遵义汇报。

刘遵义回忆,2004年他担任校长后,许多地方都前来洽谈,提议合作建分校,但皆因距离太远被婉拒。香港沙田和深圳相近,让刘遵义看到了可能。他便去找时任广东省委领导、深圳市委领导汇报,建议把港中大的办学模式引入深圳。

深圳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要加强高等教育体系,提出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建院的目标,面对刘遵义和徐扬生递过来的橄榄枝,欣然接受。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建立一所国际化、世界一流的大学。此后几年,在多方努力下,港中深的构想从纸上落地成为现实。

2010年2月,深圳市政府与港中大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提出在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1年3月12日,深圳市政府与港中大在北京签约。在办学框架协议中,第一次对外公布港中深选址在深圳龙岗。深圳市政府将为港中深提供校舍,并按照深圳相关标准给予办学补贴。

2012年9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筹建港中深,随即于当年10月11日在龙岗区校址举行了启动仪式,标志着校区建设正式启动。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广东省政府,同意批准设立港中深,由广东省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落子:龙岗上下 全力支持

如今,漫步位于龙岗神仙岭下的港中深校园,建筑与山水皆扑面而来。高低错落的建筑依山势而建,又借着水的轮廓,勾勒出向上攀登之感,于中西融合之间,使传统文化之韵与现代建筑之美和谐共鸣。

徐扬生说,香港中文大学以“凤”为校徽,龙岗正好是“龙”,“我们都说这是龙凤配”。这种文化、精神和视觉美学深度融合的背后,是龙岗山水之美与港中深的相互成就。

2012年,校长徐扬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选择校址要考虑‘百年大计’,深圳也曾推荐过其他区,而离市中心距离较远、环境安静、空间较充足的龙岗成了最终的选择”。

美丽的神仙岭,迎来了“神仙”般的大学。在港中深选址龙岗后,龙岗区委、区政府将精力放到了港中深的落地建设中,对学校建设和运行所需的配套服务均以最快的速度给予保障。

为充分发挥港中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提升大运片区高等教育的集聚效应,龙岗区专门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成立了名为“高等教育和国际化”的科室,为高校的进驻、建设、发展提供服务。

2013年,龙岗区委、区政府结合深圳市大学城二期选址工作启动,在新编制大运新城综合发展规划时,突出教育科研要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详细的规划,邀请市教育局负责人考察大运新城;最终,深圳国际大学园成功落户龙岗。

2014年,原有的龙岗大运文化园经过改造,成为大学启动园区,龙岗区高等教育迎来了飞跃发展的契机。2016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成为港中深的新邻居,加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实现联动发展。港中深成为了龙岗国际教育集聚区的龙头,推动了龙岗区深圳国际大学园区的声誉日益提升,成为区域教育与创新的重要引擎。

蝶变:从国际大学园

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2014年9月,港中深迎来了首届本科生,313名内地学子来自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绝大多数学生均名列所在省份前1%。此外,还录取了五位优秀的国际留学生。

截至2025年2月,港中深已设立30个本科专业和46个硕士、博士研究生项目,其中,2024年本科生录取人数已达到1566人,录取人数十年增长4倍。

随着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开设专业、师资力量也不断拓展。十年间,逐步新增了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一批“新兴”专业;引进650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5位诺贝尔奖得主、40多位各国院士以及40多位国际著名专业技术协会的会士。此外,港中深还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150所国际知名学校建立了合作,开展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260个,60%的学生都具备境外学习经历。

港中深的国际化人才战略,强化了学校的国际化氛围,与港中大一脉相承的教学模式、书院制传统、新型交叉学科的设置以及全人教育理念,使得港中深在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截至2025年2月,港中深已培养了七届本科毕业生、九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五届博士研究生毕业生。

港中深以创新驱动为指引,以服务国家、大湾区创新发展为导向,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生物医学、材料能源、经济金融、公共政策、人文与艺术等领域,积极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不仅面向国家及大湾区战略需求,也与龙岗本地产业深度融合了起来。2016年,港中深与腾讯合作在龙岗区坂田街道成立了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开启了全方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其后陆续成立的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多个独立法人研究机构,推动龙岗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政府发展、产业升级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港中深涂辉龙楼中还有三个由诺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浓缩着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最顶尖的科研精华。2020年,港中深与龙岗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合作进入了加速期,在深港合作、科技创新、重点产业、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学研产融合方面,2020年,港中深与华为携手建立了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在5G网络优化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技术突破,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多个国家的通信网络;2022年后,港中深在大运AI小镇布局了多个重点产学研平台。由唐本忠院士领衔的分子聚集体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致力于高端科研攻关,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在医疗合作方面,2020年,成功将原龙岗区吉华医院纳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合作框架;2021年,港中深成功建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并与龙岗区人民医院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其间港中深还与龙岗多家医疗机构和生物科技公司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

在基础教育方面,港中深为龙岗区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2021年,港中深与龙岗区联合打造的附属道远学校和附属知新学校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投入运营。如今,港中深正计划进一步完善其教育体系,拟建一所附属高中、一所附属幼儿园以及第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逐步形成完善的“K12”教育网络。

今天的港中深无疑已经成为深港合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成功典范和重要力量,持续推动着龙岗在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深化与港中深等高校的合作互动,优化区域发展结构和动力,2023年,《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23年至2025年,以深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作为重点,将科教城建设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

2025年作为“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龙岗高等教育与创新事业都将徐徐展开新篇章,而那些已经盛开的花朵,正在悄然结出硕果,等待着丰收的龙岗秋天;已经结出的硕果,将会重新发芽,在龙岗长出新的创新“雨林”。

观察眼

历史与传承:港中深的文化归来

若以校舍而论,港中深中最“古老”校舍也不过十载光阴。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这样一群年轻的学子,能否承载众人的厚望?

答案是肯定的——若从历史与传承的视角审视,这座崭新的学府,底蕴却深厚悠远。

如今的港中深坐落于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但它与这片土地的渊源却深藏在更久远的历史之中。香港中文大学筹委会主席凌道扬正是地地道道的龙岗人。港中深,已然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1888年,凌道扬诞生于新安县布吉村丰和墟(今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老墟村)。

1912年,24岁的凌道扬也曾像徐扬生一样踏上赴美求学的征途,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人。

1948年,年过花甲的凌道扬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退休,定居香港,开启了以教育为志业的后半生。

1959年,凌道扬在崇基学院院长任上撰写了后来被延展为香港中文大学使命的著名楹联:

崇高惟博爱,本天地立心,无间东西,沟通学术;

基础在育才,当海山胜境,有怀胞与,陶铸人群。

这副楹联至今镌刻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大门之上,成为大学精神的凝结与传承。

崇基学院与联合书院、新亚书院一起,构成了香港中文大学最早的三所书院。而追溯渊源,崇基学院的某些传统正延续自深圳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于龙岗李朗的“存真书院”。

1963年,港中大正式成立的那年,凌道扬出任筹备委员会主席,为这座学术殿堂奠定了基石。2022年,港中深第五所书院——道扬书院成立。徐扬生曾感慨:“这是富有意义的巧合,也是历史的缘分。”

港中大创立于癸卯年,道扬书院落成于壬寅年。从癸卯到壬寅,正是一甲子。一甲子、一轮回,凌道扬——这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以这样的方式“重返”故土,跨越六十年的时光长河,在港中深与龙岗的土地上完成了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归来。

凌道扬、徐扬生——两位名字中都带“扬”字的学者,跨越时空,共同参与和塑造了港中深的精神内核。“扬”,是向上、高举之意,也正契合大学之义——托举青年,点燃理想的火花,引领他们为国家、民族与人民奋斗终身。

对徐扬生而言,这亦是一次个人意义上的“归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已在美国十年的他回到香港,任教于港中大。若非这次归来,或许就没有日后的港中深。

正是文化与个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造就了今天的港中深。怎不令人感慨!

港中深,老吗?当然老。这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白发苍苍的学者教授汇聚于此,塑造着这所大学的深邃气质。

港中深,新吗?也确实新。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校园,年轻的学子在这里追逐梦想、创造未来,充满着创新精神。

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归来仍是少年,再出发,前程别样红。港中深,这所历史与未来交汇的学府,正在龙岗这片土地上续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