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分层解题”巧破建工纠纷僵局
日期:09-30
本报记者 陈坚
本报通讯员 崇法宣
建设工程领域纠纷往往因涉案金额大、法律关系复杂、企业流程繁琐,向来是司法化解的“硬骨头”。近日,南通市崇川区法院建房庭聚焦企业权益保障与合作稳定,以精准施策找共识、分层调解破僵局的思路,成功化解涉及两个工程项目的4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
四起纠纷交织四点“梗阻点”
原告某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以被告某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长期拖欠工程款为由提起诉讼,共涉及两个工程项目、4起案件。法官助理马心语第一时间对接双方当事人,迅速调取起诉状、工程合同等证据材料,厘清案件基本脉络。沟通中发现,双方当事人虽有调解意愿,但争议焦点密集,对于月支付金额、起付时间、利息起算点、利率标准各执一词,调解费用的承担方案也陷入僵局。
“耐心调解+法律释明”打通堵点
面对多重分歧,法院制定了“分层推进”的调解策略。通过“分头调解”,顺着双方的合理诉求寻找突破口,原告急于实现债权,而被告作为国企“资金流转有严格流程、无法随意突破”。法官助理马心语向原告耐心解释国企的审批限制,避免对方因误解加剧对立;也向被告阐明长期拖欠工程款可能影响后续工程合作,双方分歧有所缓和。
此时,员额法官陈将华主动介入,把调解视角从“个案争议”拉到“长期合作”上。他结合案件细节精准释明“逾期利息”的法律规定,同时给出“部分减免利息”的折中方案。同时提醒双方,一旦进入诉讼程序,还可能彻底破坏合作关系,而调解能让双方都“退一步”,实现共赢。
司法护航营商环境
经过多轮调解,4起案件最终在当日下午达成一致调解方案,并当场签署调解协议,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不仅避免了因诉讼陷入对抗僵局、维护了企业间合作根基,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动能,彰显了法院服务实体经济、护航企业发展的司法担当。
这4起案件是崇川法院建房庭服务保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崇川法院建房庭始终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源头治理,开展“诉外先行调解,庭中、庭后三级联调体系”,并与南通市建筑法学研究会等单位建立常态化诉调对接机制,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以调解形式化解建设工程领域纠纷,为区域建筑业发展筑牢坚实的司法保障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