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司法定制培训守护就业创业法律屏障
日期:09-29
本报讯(记者 郑弋 通讯员 郭剑)9月23日,丹阳市司法局举办“法治护航退役军人职场路”主题培训,为退役军人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岗位、平稳实现由“军营”向“职场”的角色转变送上“法律锦囊”,筑牢法治根基。
近年来,丹阳市司法局始终将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作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连续多年为退役军人开展适岗法律培训,内容涵盖民法典、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同时搭建“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对涉及退役军人的就业纠纷、劳动维权等提供“一对一”的法律咨询,为退役军人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流程、优先指派律师;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立远程公证服务站,为创业所需的证照公证、合同公证等提供更加便捷的公证服务,助力退役军人顺利开启新征程。
培训精准对接退役军人的实际需求,紧密围绕求职、工作与创业全流程可能面临的法律难题展开。培训中,丹阳公证处负责人通过专题解析的形式,系统梳理军人权益保障核心内容,从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就业扶持措施到社会保障待遇,逐一明确法律规定的权益边界,让退役军人清晰知晓自身依法享有的各项保障,夯实权益认知基础。与此同时,培训详细解读了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条款,并聚焦法律实操应用,结合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解释,针对常见的劳动合同签订、履行、解除等场景,深入剖析了合同用工主体认定、双倍工资主张、社会保险缴纳、违法解除维权、经济补偿计算等关键问题。特别围绕2025年9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通过“法条原文+逐步解读+案例分析”的方式,逐点拆解新规定与新变化,确保退役军人准确理解法律内涵,熟练掌握维权依据。
为让法律知识“活起来”,丹阳市司法局还坚持聚焦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中的热点法律问题,结合真实案例开展深度剖析。针对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社保的实际情况,详细讲解了法律后果、补缴流程及权益查询途径;面对双倍工资争议,明确计算标准与主张时效;针对关联企业混同用工现象,分析用工主体认定与报酬支付责任划分,帮助退役军人识别风险;围绕退休人员返聘问题,解读用工法律性质、工伤赔偿责任及纠纷解决方式。鲜活的案例、具体的建议,让退役军人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更掌握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实操方法。他们表示:“这样的培训内容实用接地气,让我们接下来找工作,或者自主创业更有了底气。”
丹阳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持续立足职能,优化退役军人法律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开展更多的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法律培训与服务活动,切实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保驾护航,让司法温度与社会关怀温暖每一位退役军人的“职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