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记者专程赴常州采访93岁抗战老兵王保林,倾听他讲述那段难忘的抗战岁月如歌往事。
王保林1933年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颖上县杨湖镇陈巷村。8月31日上午,记者见到他时,王保林正腰杆挺拔地端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着央视四套播放的《国家记忆之华南抗日烽火》纪录片。尽管战争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痕迹,但现在的他,依旧精神矍铄,目光坚毅。
苦难岁月
据王保林回忆,1938年6月,日军攻占颍上县杨湖镇等地,所到之处,肆意烧杀淫掠,田园村庄被糟蹋得惨不忍睹,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老百姓,自家的麦子熟了也不敢回来收割。为躲避战乱,母亲带着王保林兄弟姐妹5人,连夜逃到蚌埠市投亲靠友。
当时的蚌埠市,已在1938年2月1日被日军第13师团侵占沦陷。日军攻陷蚌埠后,开始了近八年的残酷军事统治,对当地资源的劫掠、对百姓民众的压榨行径成为常态。王保林一家人逃难到这里,日子也不好过。白天,一家人仅靠一条简陋的小舢板,穿行在淮河蚌埠港河面上的大小货船间,以卖菜为生。晚上,一家人就躲进挖好的隐蔽地洞里休息,以躲避日军的残害。
1943年左右,年满10岁的王保林开始背着小香烟摊,在蚌埠熟悉的大街小巷售卖香烟火柴等小商品补贴家用。刚开始的时候,年纪尚小的王保林不知道日军的凶残程度。有一次,一个日本兵招手让他过来,拿了两包烟和火柴后,就挥挥手示意让他走。王保林忙着向他要钱,恼怒的日本兵高声叫嚷,用力打了王保林几个耳光扬长而去。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米西米西”“八格牙路”是王保林最害怕听到却又最常听到的侵略者声音,他耳闻目睹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幼小的心灵被恐惧、悲伤、愤怒填满,内心深处燃起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成为他日后投身抗日的力量源泉。
从军抗日
1944年4月,为配合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的中原作战,抗日部队在合肥招兵买马,向临近的河南抗战前线输送兵员和辎重。得知招兵消息的王保林,在母亲的支持下,拉上同村的一个小伙伴来到合肥报名参了军。入伍后,王保林被分配到某师工兵营,进驻芜湖抗战一线,修筑工事阻击日军,架桥铺路保障大批军车运送兵员辎重开往河南抗战。
王保林回忆道,1944年底,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战事激烈,他当时在工兵营很辛苦,不仅装备简陋,还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心中的仇恨与勇气却让他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扛起沉重的责任,焕发无尽的力量。为着国家民族的尊严存亡,他每天挥锹铲土,多修复一座桥,多修好一段路,多打败一个日军,是他当时坚定的信念。
安享晚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保林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南下参加战斗,并荣立四等功。1950年11月,王保林随32军入朝作战负伤后回后方治疗。1953年5月,王保林在福建省公安总队(前身32军)直属单位工作直至退休。
王保林退休后,一直喜欢看抗日题材的影视剧,特别是革命战斗题材的黑白电影。每当看到精彩之处,他都要感慨:“当年我们也这么打过仗!”“和过去比,现在真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