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徐州经开区法院开展了一场特殊的调解,法官与当事人通过“笔尖”和“比划”交流,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
8月初,当法官谢龙在庭前阅卷时,发现其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有点“奇怪”:法官尝试与被告小赵电话沟通,但在电话接通后,尽管法官亮明身份,但小赵始终沉默,并不发声,法官觉得此案蹊跷,但也不得其解。
开庭那天,小石来了,小赵却未到庭。原来小石是一名聋哑人,平时主要通过手语交流,经了解,小赵也是聋哑人,存在听力障碍,因为害怕被人歧视,总是在陌生人面前保持安静,不轻易发声,这就是他接了电话,却不发声的原因。了解到这些情况,法官恍然大悟。
法官和小石的家人沟通,尽可能多了解案件背景情况,又拿来纸笔,写下问题交给小石看;小石则把回答写在手机上拿给法官看,就这样连比带划地进行“笔尖交流”。虽然沟通缓慢,但法官还是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原来小石和小赵是聋哑学校的同学,两人一直友谊深厚。小赵经商失败,欠下大量债务。2017年5月,小赵被迫向小石借款,小石感念多年友谊,在身无余钱的情况下,竟瞒着家人通过网贷,凑足9万余元交给小赵救急。小赵不久后竟因故入狱,无奈的小石只好自己扛下还贷重担,但其微薄的收入仅够偿还网贷利息,生活愈发艰辛。
2024年小赵刑满出狱,小石十分高兴,联系小赵希望他振作起来,尽快还款。小赵却有意回避小石,既没有主动还款,也没给出还款计划。绝望的小石只得将此事告知家人来寻求帮助。家人觉得小赵不讲诚信,所以帮助小石到开发区法院立案,通过诉讼手段依法维权。
得知前述情况后,法官觉得小赵也系聋哑人,经济能力应该也不好,其不能还款可能另有隐情,这个事情要查清。另外,聋哑人社交范围小,情感较为敏感,交个好朋友并不容易,若能通过调解妥处纠纷,既能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也可修复两人的人际关系。经过细致地评估案情特点,法官建议小石与小赵联系,邀其一起到法庭调解,同时法官也为此案另行确定了开庭时间,为小石找小赵和解留出充裕的时间。庭审结束后,法官从容地拿出白纸,与双方进行了笔尖沟通。原来,小赵出狱后,妻子与其离婚,父母与其断绝往来,无奈的小赵只好远走河北打工。他从事搬运工作,每月工资仅有三四千元,去掉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小石,只好选择回避。在法官的耐心疏导下,小赵认识到了自己处理方式不当,决定勇敢担起责任,但因收入限制,只能分期还款,他在手机上打出“法官帮帮我”。
看到小赵充满诚意,法官就转做小石的工作。小石认为,他已经结婚,媳妇快要生孩子了,需要用钱,希望小赵立即把钱还清。法官一笔一画给小石分析了小赵的经济状况,引导接受分期付款方案。
经过反复协商,不知不觉间,写满字的白纸已经堆成一沓。最终在法官的引导下,小石接受了分期付款方案,矛盾调解成功。离开法庭时,两个小伙子都露出了憨厚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