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浩然)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发布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调查报告,揭示了行业普遍存在的隐性消费、信息泄露、虚假宣传等问题。调查显示,91.72%的受访者使用过第三方抢票平台,但超半数用户遭遇过隐性消费陷阱,45.36%的用户担忧个人信息安全。
调查发现,隐性消费已成最突出问题。53.02%的受访者反映,部分平台通过默认勾选、按钮设计诱导等方式强制消费。某平台标注40元的加速包实际扣费30元,客服无法解释价格差异;另一平台将额外付费按钮设为醒目的橙色,与“确认”按钮位置一致,导致用户误触发付费,附加费高达95元。
信息安全隐患同样严峻。调查显示,超四成用户遭遇非必要权限索取,部分平台强制收集面部特征等生物识别信息。舆情显示,有用户发现12306账户中出现陌生人购票记录,疑似第三方平台滥用账号授权。部分平台协议中,存在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条款,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
体验实测揭穿“加速包”噱头。在南京南至北京南等线路测试中,12306官方候补均最早出票,而近半数第三方平台全程未抢到票。某平台70元VIP抢票出票时间比官方晚1天19小时,另一平台48元全能抢票晚8小时,证实高价服务与效果无正向关联。12306科创中心负责人明确表示,“加速包”无法获得优先购票权,成功率宣传毫无依据。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平台应规范收费行为,所有附加服务需用户主动确认;监管部门应明确经营红线,打击虚假宣传;消费者应警惕营销套路,优先选择12306官方渠道。铁路部门也需进一步提升运力,从根本上缓解购票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