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五”普法以来,无锡市锚定规划坐标、拧紧责任发条,以太湖帆影为幕、以普法实践为笔,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弘扬法治精神、厚植法治文化、筑牢基层治理根基等方面持续深耕。如今,法治的弦歌在锡城大地愈发嘹亮,奏响法治无锡建设的动人乐章,更结出一串串亮眼的实践硕果。
机制先行,构建严密普法体系
普法工作一直被无锡市委市政府视为法治无锡建设的基础工程,深度嵌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布局之中。为让普法工作有序推进,该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为全民普法构建起一套完善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每年初,无锡市级机关部门的月度普法和媒体公益普法等项目清单便会准时印发,如同作战地图,清晰划定各普法成员单位年度普法责任。年中,根据普法责任制的具体落实状况,相关部门会对重点普法工作及时给出提示,强化对关键普法事项的跟踪督导,防止工作跑偏走样。年末的普法责任制落实集中评议会,则为全年普法工作画上验收句号,“年初—年中—年底”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让普法工作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以前各部门普法常常会出现重复或空白地带,现在有了清单式管理,司法局就像拿着‘导航图’统筹协调,哪个单位该在哪个节点做什么,一目了然。”无锡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闭环机制让普法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全市各部门普法任务完成率同比提升十分明显。
此外,无锡市还积极借助“外脑”提升普法工作的科学性。他们委托中国政法大学搭建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携手江南大学展开第三方调查评估。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也积极履职,先后7次针对全市普法工作展开视察调研督导,并提出相关建议提案40件,多维度助力普法工作优化提升。
创新赋能,激发普法宣传活力
在无锡,普法宣传活动从不拘泥于单一形式,而是不断推陈出新,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从民法典宣传月到宪法宣传周,从妇女维权周到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各类主题普法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普法成员单位也各显神通,凭借打造特色阵地、组建专业宣讲团、开办法治讲座等形式,让法治知识在锡城大地广泛传播。
2024年,无锡凭借高标准承办“全国网络普法行·江苏站”活动及“E选税达人”全民答题税收普法项目启动,成功提升在全国普法领域的知名度。“平安无锡”“无锡教育”等普法微信公众号也崭露头角,粉丝量均突破10万,成为无锡普法的新窗口。自2021年起,无锡累计发布市域治理相关典型案例3000余篇,其中,惠山区的《桃花源里的善治密码》入选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案例选编,成为无锡普法实践的优秀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还持续推动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企业等“十进”活动,连续4年开展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共收集到法治动漫、微视频、书法、海报等作品5000件。滨湖法治吴歌、惠山普法桃娃、新吴普法小司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应运而生,“非遗传承 法治护航”主题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的举办,更让法治文化与无锡本土特色实现精妙融合。
“我们把民法典条文编进吴歌小调,大爷大妈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能跟着哼唱几句。”滨湖区非遗传承人吴维良说。他参与创作的《宪法精神洒神州》短视频被各大媒体推广后,不少外地爱好者前来请教如何用传统艺术讲法治故事。此外,《锡剧唱法 沁润心田》《竹刻留青传法韵》等4部非遗法治文化短视频被司法部采纳推广,将无锡法治文化魅力传向四方。
普治融合,夯实基层法治根基
法治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为此,无锡致力推动普治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普法依法治理的全新格局。
在村居层面,无锡已成功创建1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并精心培育1.2万余名村居“法律明白人”,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让法治力量在基层一线生根发芽,有效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激活群众参与社会共治的热情。
“以前有的村民遇到事,认为‘谁声音大,谁就有理’,现在态度平和许多,提出的诉求也变得有法可依。”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欣荣从日常工作中感受到“法律明白人”给村居带来的点滴变化。
无锡还组建了“法润无锡”普法志愿者联盟,精心打造“法治无锡·家庭护盾”工程及“维权关爱”、“慧眼看家事”等特色普法品牌。媒体平台成为法治宣传的前沿阵地,广播、电视的“心仪有说法”“大李小李有道理”“空中法援”等法治栏目声声入耳,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的“以案释法”“全民反诈”“无锡法苑”等普法专栏吸引大量受众,日均覆盖人群近百万,让社会和谐稳定有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