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组建专职轻装PTU队伍以来,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南大街派出所瞄准基层警务“机制不活、能力不足、保障不实”痛点,以“治安防控+应急处突”双线发力,将这支“移动警务堡垒”打造成守护城区安全的“尖刀力量”。截至目前,辖区违法犯罪总警情同比下降31.9%,“主防”工作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让市井烟火气里多了份安心与踏实。
科学布防:精准定格每一寸安全空间
“凌晨0时至4时,打架斗殴、涉酒警情占夜间总警情的65%,且未成年人涉事占比超三成。”在南大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屏幕上跳动的警情数据图表格外醒目。针对这一规律,派出所打破“平均用力”的巡逻模式,将专职轻装PTU队伍精准投向夜间重点时段,用“脚步丈量安全”。
“我们每晚都会重点关注夜不归家的未成年人,一旦发现,不仅要联系家长带回,还要让他们抄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法条,写下承诺书。”副所长潘彦指着书架上厚厚的《承诺书》台账介绍,仅今年上半年,PTU队伍就累计帮扶引导未成年人52人次,有效减少了未成年人涉警事件的发生。
在空间布局上,PTU队伍创新实行“中心辐射+动态调整”的网格化防控模式。根据人口密度、治安复杂程度,辖区被划分为核心区(南大街商圈、医院周边)、缓冲区(居民小区集中带)、一般区(城郊接合部)三级防控圈,采取“定点值守+流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让警力始终跟着警情走。
今年某大型综艺节目的录制、“苏超”观赛等大型活动期间,综合指挥室通过实时监测人流数据,动态调整PTU布防方案,12名队员分4组在活动现场周边形成“1分钟应急圈”,成功处置突发纠纷7起,保障了数万名观众的安全。“从接到指令到抵达现场,最快只用了45秒。”所长商亚勇说,这套“基础+机动”的警力配置方案,真正实现了“秒级响应、分钟处置”。
强能砺剑:打造“一专多能”的警务尖兵
“打造就近、就地的快反专业队伍,是夯实应急处突基层基础的必要一环。”常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支队长吕平洋说。派出所专门制定了“每周练兵计划”,将体能训练、法律课堂、队列训练、徒手控制等科目纳入日常,还编写了《巡逻工作手册》《案事件指引清单》,让队员在实战中“有章可循”。
此外,针对商圈周边高发的“拉车门”盗窃案件,综合指挥室将辖区23个开放式停车场、112个沿街停车点列为重点区域,指导PTU队员开展“拉车门”专项行动。今年3月,队员们在巡逻中发现一辆轿车车门未锁,及时联系车主并现场宣教,随后通过车内遗留线索,协助破获了一起流窜盗窃团伙案件,抓获嫌疑人4名,追回涉案财物价值超万元。 智慧赋能:后台支撑让巡逻更有“方向感”
“南大街某酒吧门口有两伙人发生口角,请立即前往处置!”晚上7时,PTU队员马辉的对讲机突然响起指令,与此同时,民警王极收到综合指挥室推送的现场定位和周边监控画面。5分钟后,王极和同事赶到现场,及时劝阻了即将升级的冲突。
这高效的处置背后,是综合指挥室“后台智能助手”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PTU队伍的“智慧大脑”,指挥室通过视频巡查、数据研判,实时为巡逻警力提供“方向指引”——发现不明人员聚集,立即调度队员前往核实;接到“车门未锁”的群众求助,迅速指令就近队员到场处置;针对夏季夜宵摊涉酒警情高发的特点,还会提前发布巡逻提醒,让队员“有的放矢”。
在装备保障上,派出所按照“必需必要、轻便实用”原则,为PTU队伍配备了防暴头盔、臂盾、执法记录仪等基础装备,还根据辖区商圈密集的特点,灵活配置了无人机、手持喊话器等选配装备。“以前巡逻靠‘腿跑眼观’,现在有了无人机空中巡查,商圈楼顶、小巷死角等盲区都能覆盖到,安全感更足了。”队员孙洪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