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前不久的一天深夜,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某小区501室水管爆裂,导致楼下401室严重渗水,实木地板变形、墙皮脱落。因赔偿金额争议较大,社区调解员调解未果,遂通过“伯渎善治”小程序提交纠纷情况。新吴区司法局与江溪法庭同步接收信息,并于第一时间启动“云端联调”机制……
今年以来,新吴区司法局紧紧围绕区域实际,不断深化司法协作,创新推动“礼让谦和”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依法治理实践,与法院联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伯渎善治”司法协同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多方联动
跑出纠纷化解加速度
“除了401室,402室和楼下的301室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多家业主都在观望中……”社区调解员小张告诉记者,接收到纠纷情况后,新吴区司法局派出调解员与江溪法庭法官分头行动,通过“伯渎善治”小程序发起“背对背”调解,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释明赔偿标准与责任认定。仅一个小时,便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
调解结束后,新吴区司法局与江溪法庭第一时间联合开展“线上复盘会”,由法官就财产损害赔偿相关法律适用进行培训辅导,调解员分享沟通技巧与群众工作方法。小张说,自己现学现用,连夜完成了另外两户的调解方案,次日即成功促成了和解。
目前,新吴区司法局积极推动全区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全员注册使用“伯渎善治”平台,实现55个村居调解组织与基层法庭实时对接。通过“线上发起-法官指导-调解员落实-司法确认”闭环流程,形成了“一盘棋”解纷格局。试运行半年来,“伯渎善治”小程序共完成线上解纷指导216次,联合调解成功率达93%。
深化数据应用
打造社情民意大平台
“以前矛盾排查就像是大海捞针,现在只要登录小程序,哪个社区‘上火’了,哪类纠纷冒头了,全都一清二楚!”梅村街道政法和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顾明说,“伯渎善治”小程序以数据之力重塑社情民意洞察模式,让基层工作者直呼“给力”。
在坊前社区数据面板上,跳动的数字勾勒出鲜明的纠纷画像:2025年买卖合同纠纷14件、不动产纠纷3件……结合1.08万人口基数,系统自动生成万人成讼率等参考数据。
“就像给社区做CT扫描,连亚健康状态都能捕捉到。”江溪法庭庭长戴雷点击鼠标放大页面,结案方式、当事人信息等细节层层穿透,“有了这些数据做支撑,普法宣传该往哪儿发力,调解资源该如何调配,答案一目了然。”
梅村街道泰伯一社区调解员陈铜同样深有感触:“以前调解邻里纠纷全凭经验,现在对应小程序给出的万人成讼率和纠纷类型分布,有针对性地向法官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上门开展工作时,群众心服口服。”
助力科学决策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让数据“开口说话”,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赋能”。作为智慧司法的中枢大脑,“伯渎善治”小程序通过关联案件当事人住址、行业属性、矛盾焦点等多维信息,精准定位基层治理“病灶”。
“过去制定治理方案主要凭经验,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司法指数报告,治理短板一目了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江溪街道中海社区书记钱春苑试用“伯渎善治”小程序后连连点赞。
依托小程序强大的数据监测与智能分析功能,精准捕捉物业纠纷数据异常波动。3月底,根据平台预警的物业纠纷激增趋势及分析报告,新吴区司法局拟定发送定制化司法建议,直指引发纠纷的四大症结,并提出了五项改进举措,推动出台《物业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实现物业纠纷从“个案审理”到“源头治理”的跨越。
新吴区司法局通过创新“伯渎善治”品牌实践,成功探索出“数字赋能、调解前置、数据驱动、源头治理”的基层依法治理新路径,有效拓展智慧平台的应用场景,推动更多的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发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