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心里一直堵着块大石头,今天总算落地了。”秋日的午后,和煦的阳光洒在灌云县法院的调解室里。拿到刚刚签署的调解协议,居民们的脸上终于漾开了久违的笑意。伴随着一声声到账提示音的响起,李女士感慨道:“曾以为只有打官司才能争个公道,没想到调解也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新房打桩震裂老墙,责任谁担?
某公司在建设项目时,因基坑开挖和桩基施工,导致周边二十多户居民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打桩那段时间,整个房子都在震动,后来墙面、地板陆续出现裂缝。”王先生指着家中纵横交错的裂痕说,“我们最担心的是结构安全,这关系到一家老小的生命安全。”
开发商虽然承认施工对周边房屋造成影响,但依据单方委托的鉴定报告,认为只需承担2万余元的修复费用。这个数额与居民们提出的数十万元赔偿预期相差甚远。后虽经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信访等多部门轮番协调,始终未能达成协议,受损居民遂多次抱团信访。其中5户居民最终选择诉讼,其他居民则处于观望和持续沟通中。
“面对涉众型信访纠纷,法院该怎么办?如何从源头上彻底化解纠纷,避免引发更多的信访矛盾?”承办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若简单走司法流程鉴定并判决,不仅无助于实质解决纠纷,还可能引发后续程序空转和更大的信访矛盾。
赔偿差距这么大,该怎么谈?
“报告是否客观?损失如何认定?责任怎样划分?”这三个问题成为横亘在双方之间的巨大鸿沟。开发商提交的鉴定报告称施工仅造成房屋部分受损,不涉及主体结构安全;居民们则坚决不认可该结论,坚持高额赔偿诉求。
由于原告拒不认可开发商的鉴定报告,虽申请重新鉴定却不愿预缴高昂的鉴定费用,法院积极协调由开发商先行垫付了前期部分启动费用,力图“以鉴促调”。然而,鉴定机构初步勘查后提出需钻取一米多宽的墙体进行取样,该方案遭到受损居民的强烈反对,担心会对房屋造成二次损害,鉴定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法官在庭前会议上坦诚地向居民分析:“重新鉴定费用高、周期长,钻孔检测也可能给生活带来进一步不便,最终结果能否符合大家的预期?诉讼不仅需要投入金钱和时间,还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家的担忧。我们是否还有别的途径可以实现共赢?”法官开门见山地问居民。
这些直击要害的提问,让居民们开始反思自身诉求的合理性和诉讼风险,“我们是不是也该听听专业意见?是不是该换一种方式解决?”最终,在法院的多轮沟通协调下,双方重新回归理性,就赔偿方案进行了更务实的协商。“原来不是主体结构问题,修复工艺也有明确标准。”多位居民在参与沟通后表示,“只要补偿合理,我们愿意协商。”
法官讲法理,我们讲情理!
“法官讲法理,但我们更熟悉每户的实际状况。”社区书记主动请缨,道出了多元调解的精髓。法院没有单打独斗,而是联合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街道和社区成立专项调解组,形成“法律研判+群众工作”双线推进模式。
“为什么社区干部也参与调解?”一些居民起初不解。很快他们发现,社区人员不仅熟悉每家每户的房屋情况和家庭状态,还能从情理角度疏导情绪、化解心结。
“我们不是来压价,而是帮大家争取公平可行的方案。”社区干部一次次上门沟通,耐心倾听居民诉求,细致解释赔偿标准的法律依据和现实可行性。
街道工作人员则重点对接企业,引导其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企业声誉。最终,开发商同意提高补偿标准。
他家能谈成,为啥咱不行?
灌云法院采取“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策略,选取一户索赔意愿合理、沟通态度积极的居民开展示范调解。“别人能谈成,为什么我们不能?”示范户签约在居民中引发连锁反应。
法院在依据鉴定报告确定基本修复费用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居民的误工和安置成本,最终达成一个既高于修复费用、又低于初始诉求的赔偿方案,协议当场履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其他居民密切关注:“他们家真的拿到钱了?赔了多少?过程顺利吗?”法官趁势扩大成果,一方面公开示范案件的赔偿标准,另一方面明确告知同类纠纷的裁判尺度。多位原本态度坚决的居民主动转变立场:“既然有例可循,我们也愿意接受调解。”
“法院和社区确实是在为我们考虑。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我们信得过!”这位最初牵头维权的居民认可了法院提出的最终方案。随即,5起进入诉讼的案件全部达成调解,未诉的十余户居民也参照同一标准与开发商签订了协议。
案子结了,怎样避免再发生?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调解,更是司法融入基层治理的深刻实践。”该案承办法官深有体会。通过多元共治、专业释明和示范引导,该起涉众型信访纠纷实现了“零上诉、零强制执行、零后续纠纷”的良好效果。
记者了解到,目前,灌云法院已结合该案经验,深入社区开展“巡回普法”活动,通过以案释法引导群众形成依法维权、理性解纷的良好氛围。同时,该院还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施工前证据保全、施工中定期监测等预防性措施,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这场从墙体裂缝到人心弥合的成功调解实践,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信访化解才是诉讼闭环’的审判理念,以实质解纷为导向,构建了法院主导、社区发力、多方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不仅展现了司法的温度,更彰显了新时代多元解纷机制的创新活力。”灌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淼表示,通过“以鉴促调”在事实认定上寻求最大公约数,通过“示范调解”在利益博弈上找到最优平衡点,最终依托社区力量等基层治理单元,既解法结更解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