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弋 通讯员 葛雅)“一店一表”精准扫描法律风险,组建专业服务团挂钩结对,提供全流程公益法律服务……今年以来,淮安市淮阴区司法局聚焦地方特色食品、传统手工艺、家庭农场等富有本土特色的个体工商户,创新推出“法治体检”专项行动,守护市井烟火。
日前,个体工商户老张在“法治驿站”服务点发现,淮阴区司法局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法治体检表”。针对个体工商户法律资源匮乏、风险意识薄弱等特点,司法局专门设计了包含合同规范、知识产权、用工管理、食品安全四大核心板块的“法治体检表”,并细分为18项风险指标、56个具体检查项。其中,“经营场所租赁/产权手续是否完备”“加盟协议中的竞业限制条款”等条目,还清晰地标注了风险等级。
“多亏司法局上门开展‘法治体检’,救了我的家庭农场啊!”家庭农场主老李感慨道。某生鲜平台拖欠老李草莓款12万元,并以“未约定违约金”为由拒不赔付资金占用损失。服务团成员审查发现,原始合同中确无违约责任条款,但在送货单签收记录中找到了关键证据——每张单据底部都印有“逾期付款按日万分之五计息”的备注。
“这些送货单构成了合同补充条款!”服务团成员立即协助固定证据,并主动联系对方询问调解意愿,最终在一周内追回全部货款及违约金,为老李的家庭农场保住了重要运营资金。
“‘法治体检’的生命力在于长效。”淮阴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积极构建“体检-整改-回访”的“法治体检”闭环模式,建立个体工商户法治档案,对风险问题实行“黄灯预警”,每月上门回访,了解整改进度。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服务团先后排查个体工商户法律风险点210余项,协助修订合同85份,避免和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