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如东综治中心调解力量融入“智慧中枢”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A04版:综治法治       上一篇    下一篇

“原本以为我的事情要跑好几趟才行,没想到在综治中心跑一次就解决了。”近日,家住如东县曹埠镇的黄某、顾某,连连为如东县综治中心的高效服务点赞,并送上锦旗。这样的场景,在如东县综治中心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作为守护如东平安的“中枢大脑”,这里正以“多元化解、智慧防控、精准服务”的运行模式,为全县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平安防线。今年以来,如东县综治中心通过“线上平台+线下窗口”双渠道,累计接待咨询6000余人次,受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673件,实现心事双解。

从“多头跑”到“一站办”

群众办事更省心

“我们的‘一站式’服务,从诉求受理到办结反馈的全流程都在中心推进,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如东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综治中心主任陈艳飞介绍说。无论是线上通过渠道提交的诉求,还是线下群众上门反映的问题,县综治中心都会先核实,再根据事项类型分派给对应科室或部门,办理过程中按时间节点全程督办,办结后对群众进行电话回访,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此前,某小区物业公司工人因工资未及时兑付问题与物业公司产生分歧,20多名工人代表集体来到中心反映。中心当即启动联动机制,协调城管、街道及律师共同参与调解,仅用1天就使双方达成协议,并对该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既解决了工人工资问题,也化解了工人与公司之间的对立情绪。

为实现“一站式”服务与多元化解,中心采用“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最大限度整合部门资源。目前进驻的常驻部门有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人社局、住建局、民政局、卫健委、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场监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税务局、医保局15家,设立专门窗口,即时响应、快速处置本领域相关矛盾纠纷。教体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水务局、政府办金融科、住建服务中心、总工会、妇联、法学会10家轮驻部门,根据实际需求和排班计划,轮流入驻中心,提供专业领域的咨询、调解和处置服务。其他部门及社会组织根据特定矛盾纠纷调处或服务需求,灵活进驻参与联合处置。这种模式确保了群众和基层反映的绝大多数问题能在中心找到对应的责任部门,形成一个强大的“综合治理服务枢纽”。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

风险防控更精准

“您好,这里是县综治中心,您所在的片区排查到一起潜在的工伤类矛盾纠纷,请及时跟进处置……”这是中心研判指挥科通过“三色动态预警”系统发出的提醒。

作为全国首创的矛盾纠纷管理模式,“三色预警”会根据矛盾纠纷的紧急程度、涉及人数等,将其划分为“红、黄、蓝”三级,分别对应“24小时内处置”“3日内跟进”“一周内关注”等机制,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中心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监测到,如东洋口港某企业内发生一起跨省工伤纠纷,员工已有上访苗头,系统立即触发“红色预警”。研判指挥科第一时间调度人社、信访、属地镇政府等部门组建专班,一方面协助企业制定赔偿计划,另一方面做好员工情绪疏导,2个小时为工人讨回10万余元赔偿款。

这样的“智慧防控”背后,是中心对全县综治数据的深度整合与运用,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纠纷发展趋势,对潜在高风险领域进行提前介入,创新构建“初核-复核-分管领导终审”三级数据校验体系,实现数据报送零差错、零退回。每月形成《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分析研判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精准参考,今年以来累计发布风险预警信息15条,协助化解重大风险隐患6起。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调解力量更强大

“感谢黄老替我们解开了‘心结’!”在中心调解室,两位因合同纠纷争执不下的当事人,经过中心专职调解员耐心劝说,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这支由政法队伍退休干警组成的专职调解队伍,凭借多年政法工作积累的“懂法律、熟政策、知民情”优势,累计化解合同、婚姻家庭等各类矛盾纠纷120余起,用专业与温情赢得群众信任,成为大家口中的“暖心老队长”。

如东综治坚持整合专业资源、调解资源、政法资源与社会资源,推动各类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矛盾化解格局。重点推广“律师+调解”“调解+公证”“调解+行政复议”等融合式化解方案,打破资源壁垒,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全链条纠纷解决服务,减少矛盾化解环节,提升处置效率。

推动各类调解组织精准发力,县商会商事调解中心、企业信用纠纷调处中心、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分别针对民营企业商事纠纷、信用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专业服务与保障;驻县检察院人民调解工作室以数据赋能提供“菜单式”法律帮助,县人民法院建成基层法庭调解工作室并组建团队压降案件。同时,以专业化为核心,整合多类调解力量,构建“专业+兼职+志愿”队伍结构,强化“分调+联调”环节,目前全县有1281名专兼职调解员,整合27支专业调处力量,设立高频纠纷专业窗口,调解成功率较普通调解提升20%以上。

“强化‘援调、律调、证调’等8大对接机制,群众调解成功后需要公证,公证处工作人员可当场办理,不用再跑第二次。”中心调解指导科负责人姚兵介绍道,中心通过多元化解机制,累计为群众节省经济成本超500万元,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