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惠山公安“三维”破题 “五个警务”落地见效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姚瑶

本报通讯员 陈旭

当京杭大运河的晨雾漫过惠山的街巷,洛城警务工作站的铁骑已穿梭在早高峰的车流中;当阳山地质公园的游客开始驻足拍照,社区民警正和“平安义警”一起排查景区安全隐患。无锡市公安局惠山分局以“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民本警务、智慧警务、协同警务”为核心,通过业务体系化构建、机制可视化呈现、宣传故事化表达,将抽象的治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推广、可感知的平安治理模式,不仅交出了“违法犯罪警情同比降17.4%”“民生小案挽损率77%”的亮眼答卷,更探索出一条基层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从“零散发力”到“闭环运转”,让警务逻辑可拆解

“以前处理警情是‘碰到什么解决什么’,现在是‘提前预判、链条处置’。”谈及“五个警务”落地带来的变化,惠山公安分局指挥中心主任的话道出了核心——通过体系化设计,让原本分散的警务动作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

在主动警务与智慧警务的融合中,这套“体系化逻辑”尤为清晰。惠山公安搭建起“数据研判—线索推送—现场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分局层面建立17个实战数据模型,像“异常轨迹模型”“电诈预警模型”等,每日自动扫描海量数据;派出所组建“数据研判室+小案快破专班”,将模型筛查出的线索转化为具体行动;巡逻警力、社区民警则负责现场核查与处置,处置结果再反馈至数据平台,反哺模型优化。今年5月,堰桥派出所通过“异常轨迹模型”发现一名男子3天内多次徘徊小区车库,研判室推送线索后,巡逻警力2小时抓获盗窃嫌疑人。从数据预警到破案仅用3小时,这套“体系化流程”让“精准打击”不再依赖民警的个人经验,而是成为可复制的标准动作。

在民本警务领域,体系化设计则体现为“需求导向的服务网络搭建”。惠山公安以“15分钟警务服务圈”为核心,将全区划分为790余个警务网格,每个网格内标配“自助服务终端+社区民警+上门服务清单”,形成“线上预约—线下办理—特殊群体上门”的服务闭环。

无锡职教园警务融合中心的“太湖e警”服务点,便是这套体系的缩影:针对高校师生“办证难、咨询繁”的需求,中心整合户籍、交管、出入境等业务,开发“心盾学习通”宣教小程序,实现“证件补办线上预约、政务咨询实时响应、法治宣教精准推送”,今年已服务师生4200余人次,背后是“需求调研—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效果评估”的体系化支撑。

“体系化的关键是‘权责清晰、流程可溯’。”惠山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为“五个警务”分别制定《操作指引手册》,明确“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评”,在预防警务中,网格员负责“每周隐患排查”,社区民警负责“线索核实”,联调中心负责“矛盾化解”,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避免了“九龙治水”的困境。

从“抽象理念”到“具象载体”,让治理路径可参照

“这张‘作战图’上,红色是高风险点,黄色是待整改隐患,蓝色是已解决问题,我们每天对照更新,心里有数。”开发区派出所社区民警钱坚钢手机里的“网格风险图”,是惠山公安“机制可视化”的生动载体——通过将抽象的警务机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让基层治理路径清晰可参照。

在预防警务与协同警务中,“可视化”机制让“风险防控”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发现”。惠山公安将全区790余个警务网格与社区网格精准叠加,制作“网格风险等级地图”,标注每栋楼的消防隐患、独居老人数量、商户安全状况等信息,网格员每周更新、民警每月复核;同时,组建由2300余名社区干部、网格员和4300余名“平安义警”组成的“共治队伍”,为每位成员配备“隐患排查清单”,清单上明确“电线是否裸露”“消防器材是否过期”等12项具体排查内容,甚至标注“拍照取证的角度要求”。退休教师王阿姨作为“平安义警”,每次巡逻都会带着清单,“照着清单查,不会漏项,查到问题拍张照发给民警,很快就有人来处理。”今年以来,通过这套“可视化”机制,惠山公安提前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300余处,涉纠纷警情同比下降35%。

在反诈工作中,“分级反诈劝阻体系”的可视化呈现,让“精准拦截”有了明确路径。惠山公安制作“反诈劝阻流程图”,明确分局反诈中心负责“AI模型预警”,标注一般预警和紧急预警,一般预警先电话联系进行宣防提醒,明确若电话无法接通、含糊其辞或其他情况,根据数据研判、风险程度等进行提级处置上门见面劝防。今年5月,洛社派出所接到分局推送的“陈女士可能遭遇电诈”预警后,民警按流程先电话联系,发现电话无人接听,立即根据“流程图”启动上门程序,狂奔数公里赶到陈女士家中,及时阻止了50万元的损失。“有了流程图,不管是新民警还是老民警,都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不会慌。”洛社派出所民警说。

从“数据通报”到“情感共鸣”,让平安价值可感知

“没想到丢了几根电缆,民警不仅破了案,还帮我检查了家里的安防漏洞。”洛社镇居民周先生的感谢信,被贴在惠山公安分局的“平安故事墙”上。在惠山公安看来,“五个警务”不仅要“做得好”,更要“说得好”——通过故事化宣传,让群众从“数据背后”感受到警务温度,让其他地区从“故事之中”看懂治理逻辑。

这些“平安故事”,藏在每个警务环节的细节里。在“小案快破”专班的档案柜里,除了案件卷宗,还有一本“群众反馈台账”,记录着每起案件破获后群众的感受:“民警凌晨还在查监控,太辛苦了”“追回的钱不多,但心里很暖”……这些朴素的话语,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栏等渠道传播,让“小案不小办”的理念深入人心。阳山派出所民警严煦阳在为水蜜桃企业维权后,企业负责人的一句“民警帮我们保住了‘阳山桃’的招牌”,被制作成短视频,不仅展示了“警企会客厅”机制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更让其他地区看到“警务服务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可能性。

故事化宣传的核心,是“让群众成为主角”。惠山公安在5700余个警民微信群里发起“我的平安故事”征集活动,鼓励群众分享与民警的互动经历:边阿姨在微信群里咨询“刷单是不是诈骗”,侯警官及时回复并科普案例;小刘在“太湖e警”服务点快速补办身份证,主动拍视频分享“办证流程”……这些来自群众的真实故事,比官方通报更有感染力。“以前觉得民警离我们很远,看了这些故事才知道,他们每天都在为我们的安全忙活。”一位居民在微信群里的留言,道出了故事化宣传的价值——不仅传递平安理念,更拉近警民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