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弋
本报通讯员 吴琳
“我要跟他离婚,他抢了我的银行卡。”“根本不是她讲的那样,这婚我不能离!”……这是一对相守三十余载的老夫妻,为何突然对簿公堂?经过调解员仔细询问,并联系其家人,才终于了解其中的隐情。
王阿姨近期行为异常,常紧盯手机聊天,且避人查看。家人屡次询问未果,于是偷偷查看她的手机。结果竟发现她与一陌生男子往来频繁,言语间甚至涉及到“银行卡”等字样。担心妻子受骗,周叔叔在情急之下便将一直由王阿姨保管的银行卡拿走。
问清楚事情真相后,调解员一方面从“情”字着力婉言相劝:“三十多年婚姻早已将夫妻连成了至亲,何必因一个陌生人而伤及自己最亲的家人?”一方面通过“意识防”宣传,委婉地告诫王阿姨谨防诈骗风险。一番话唤醒了王阿姨对老伴多年恩爱陪伴的记忆,也唤起了她的防范意识,她表示“回家好好沟通”,并撤回了离婚申请。周叔叔也自认未经沟通强制拿走银行卡的行为欠妥,承诺日后遇事一定“多多商量”。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直接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家事纠纷调解,恰是守护家庭和谐的坚固防线,既关乎‘小家’的温馨,更牵系‘大家’的安宁。”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9年开设家事纠纷“专家门诊”以来,他们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通道,探索创新多元预防化解家事纠纷的经验做法,全区共受理化解家事纠纷4000余件,真情守护万家灯火。
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出台为契机,吴中区司法局系统性地将家事调解专题培训纳入调解员年度必修课程体系,着力提升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调解实务技能。培训中,他们特邀资深法官、法律专家及一线优秀调解员组成讲师团队,围绕典型案例开展“情景还原+要点剖析”,不仅涵盖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常见争议焦点,更深入探讨情感修复、心理疏导等柔性干预策略,全面提升调解员队伍的实战能力与专业水平。持续完善“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审前分流机制,对调解不成的案件畅通“转诉讼”渠道,确保群众维权路径清晰、衔接顺畅。
该局积极与妇联等联合,创新“吴优+”家事纠纷全周期服务项目。整合区、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协同法院、矛盾调处中心、妇联、心理咨询机构等多方力量,搭建起“1个区级婚姻家事服务中心+5个试点分中心+N个社区调解室”架构,形成了婚调全覆盖网络,努力将家事纠纷“排查在未发状态、化解在萌发状态”。推动“律师+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专业团队与社区精准对接,将情理法柔和相融,让“小事不出村居”成为现实,确保快速响应,及时排忧解难。项目开展三个月来,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00余人次,成功化解家事纠纷56件,其中,当场和好11件。
与此同时,吴中区司法局还持续探索创新家事纠纷化解的科技支撑机制,引导群众通过“苏解纷”等非诉平台依法维权。定期开设专题普法讲座,发放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法律援助法等普法资料,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切实营造和睦家风与和谐稳定的社会风气。他们依托“法润吴中”“吴中女性”等微信公众号强化线上法治宣传,通过典型案例释法明理,达成“调成一件,影响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吴中区司法局与苏州城市学院合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育人主体功能,培植专业调解新苗子,为家事纠纷调解注入新血液,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