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回家,有一段路黑漆漆的,走的时候怪吓人的,现在老远就能看到红蓝色的警灯在闪烁,心里踏实多了!”夜幕降临,在徐州市贾汪区一条曾经昏暗的小巷旁,经常上夜班的胡女士指着不断闪烁的警灯,脸上满是安心的笑容。这温暖的一幕,正是徐州市公安局贾汪分局自2024年打造五级主防体系以来,辖区安全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缩影。
贾汪公安构建的五级主防体系,以基础管控中心为“大脑中枢”,串联起12个派出所综合指挥室、47个警务区、39处待警点和263处闪灯点,像一张细密的安全网,将平安的触角延伸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
精准服务,打造特色样板
“这是学校的师生专门为我们画的。”在大学路警务室,一面写着“护航青春梦”的涂鸦墙格外显眼,社区民警姜海波指着涂鸦墙,向记者讲述着警民之间的温情故事。大学路警务室所在的网格内,有3所高校,一万三千多名师生,校园安全成为警务室的核心职能。警情案件周碰头、安全风险月研判、职能部门季会商,警务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警校联勤联动机制,确保校园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而在后寺警务室,则演绎着另一段守护故事。青山泉派出所辖区地形狭长,后寺庄远离派出所,治安情况复杂,以往出警常常面临“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痛点,派出所依托后寺庄村委会,打造后寺警务室,实现就地接处警。“以前遇到急事,等民警过来得好一会儿,现在警务室就在家门口,有事很快就能找到民警,太方便了!”后寺庄村民王大爷感慨道。
截至目前,贾汪公安将全区划分为47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设置一处警务室,根据辖区内治安、人口、面积等不同因素赋予不同职责。针对服务企业、学校、景区、老旧小区、治安复杂地区的不同特点,打造了武珞、大学路、凤鸣、广场、后寺5个样板警务室。
巡防联动,守护辖区平安
“感谢派出所同志为我们企业做的每一件实事。”在徐州工业园区内,全国最大的非公路轮胎生产厂家——徐州徐轮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生,对工业园区派出所的工作赞不绝口。每天晚上,工业园区派出所的民警都会来到企业门口的待警点,和企业安保人员一起开展联合巡查,用脚步丈量安全,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工业园区派出所2024年4月被徐州市公安局评为“主防示范派出所”。作为主防改革试点单位,该所构建了“1个指挥室+2个警务区+6个社区+9个待警点+23个闪灯点”的主防体系。依托警务室服务、待警点巡更等举措,派出所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4个,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15处,通过待警点接处警12次,解决群众难题16个。
贾汪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李亚辉介绍:“全区39个待警点全部安装了统一的标识、标牌和灯箱,集成了声像视频监控、电子巡更系统、‘一键’报警等功能,实现了辖区银行、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全覆盖。待警点不仅承担着报警求助、值守显警的任务,民警们还会在这里进行巡逻打卡、开展宣传防范,让安全触手可及。”
点亮夏夜,筑牢夏季安全防线
进入夏季,气温攀升,群众夜间出行、休闲活动增多,夜市、公园、河边等场所人员密集,治安防控压力随之增大。作为五级主防体系中贴近群众的“末梢神经”,263处闪灯点在夏季行动中发挥出更关键的作用,成为守护群众夏夜平安的“定心灯”。
这些闪灯点不仅覆盖了昏暗小巷、农村乡道、无红绿灯路口等常规区域,在夏季行动中,贾汪公安还针对性地将闪灯点向夜市周边小巷、湿地公园步道、河流沿岸亲水平台等夏季群众聚集区域延伸。“以前夏天晚上去河边散步,天黑后总觉得不安全,现在河边每隔一段路就有闪灯点,红蓝色的警灯亮着,就算晚一点回家也不害怕了。”常带孩子在不老河沿岸散步的村民李女士说。
每晚7点到11点,正是夏季群众外出活动的高峰时段,民警围绕待警点开展动态巡逻。“我们采用‘待警点驻守+周边巡逻’的模式,民警会在待警点周边范围内巡查,遇到群众求助能第一时间响应,发现可疑人员也能及时处置。”工业园区派出所民警刘锦鹏一边在待警点附近巡逻,一边向记者介绍。
徐州市贾汪区副区长、贾汪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钟状表示,“闪灯点的覆盖,让老百姓步行5分钟,一定能见到公安元素。尤其是在夏季行动中,我们通过优化闪灯点布局、加强周边巡防,让警灯亮起来、民警动起来,就是要让群众在夏夜出行时更安心、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