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之思考与建议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7版:法治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盱眙县法院课题组

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重点流域之一,其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法治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流域司法理念更新、整体性司法保护机制建设、实质性执法司法尺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难题亟待破解。因此,强化流域内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刻不容缓、正当其时。

一、强化司法保护的协同治理思维

树立系统保护理念,将淮河全流域视为有机整体,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树立预防性司法理念,从“损害救济”向“风险防控”延伸,强化对环境风险的早期识别与干预,通过司法建议、禁令制度等手段遏制生态破坏行为;树立恢复性司法理念,将生态环境修复贯穿案件办理全过程,推动“谁破坏、谁修复”责任落实;树立多元共治理念,构建司法主导、行政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保护格局,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坚持共同发展原则,围绕保护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共同目标发挥整体合力,以加强协作为途径,促进各省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整体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各地的司法资源优势,加强信息共享、制度互通,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司法服务和保障水平共同提升;坚持高效务实原则,结合环境资源审判实际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工作协作,畅通协作渠道,提升协作效率,夯实协作制度基础,讲求工作实效。

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平衡,严厉打击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违法行为,如非法排污、乱采滥伐、违规围填河湖等,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升司法协作效能,建立高效的跨区域案件办理、执行、监督协同机制,增强司法公信力;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发挥司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引导淮河流域内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二、创新全流域审执协同机制

加强审判执行协作。定期召开淮河流域环境资源审执协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近期域内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执行等协作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创新举措,总结协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堵点,研究下一年度协作工作安排,部署联合执法、联合办案、协同执行等任务。构建各省市法院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执行等部门协同机制,强化淮河流域各法院在巡回审判、调阅档案、调查取证、证据保全、裁判文书送达等事务方面协助配合。加强执行联动,对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执行案件中生态环境修复、禁止令、劳务代偿、第三方治理等特殊执行事项,实行委托监督制度;建立跨省执行协作网络,共享被执行人财产信息,联合开展生态损害赔偿、环境修复费用执行行动。

强化特色资源保护协作。建立“生态红线智能预警平台”,运用卫星遥感与AI技术动态监测湿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矿产开采,非法盗采自动预警并移送执法部门;建立“修复保证金+失信惩戒”机制,按照开采面积、矿产种类等缴纳保证金,未履行义务的委托第三方治理,涉事主体纳入采矿权审批黑名单。构建“刑事打击+民事追责+行政监督”三位一体模式,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候鸟、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候鸟及其制品、破坏候鸟栖息地等核心违法犯罪。整合水利、环保等部门数据搭建共享平台,通过智能规则自动推送污染溯源线索,为跨省水污染等案件提供不可篡改的电子证据链,实现全流域执法司法闭环监管。强化“修复+传承”责任承担理念,创新“生态修复+文化补偿”双轨判决,责令侵权主体在承担生态修复费用同时,还需承担文化遗产修缮、非遗传承推广等社会责任。

三、构建全流域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智慧司法平台建设。构建淮河流域环境资源司法协作平台,实现线上委托送达、委托取证、委托执行,便利区域各法院之间案件线索移送、送达执行等工作;以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中枢为基础,搭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平台,破解行政区域间数据割裂问题,形成涵盖水质、水量、土壤、特色资源等多维度基础数据层,并通过构建不同数据层的联动分析机制,深入挖掘数据背后潜在规律,优化生态环境协同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协同治理效率。

专业支持体系建设。组建由环保专家、环境保护学者组成的“专家智库”,将各地法院已有的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进行整合,形成淮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共享专家库,各法院可在专家库中聘请相关专家担任人民陪审员、特约调解员或进行技术咨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技术调查官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享各地技术调查官参与案件办理经验,讨论跨区域案件协作中的技术难点,统一技术调查标准与方法。

多元共治格局建设。赋能企业绿色行动,树立污水治理技术“挂帅”企业,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在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中携手治污,形成行业联盟共治格局。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开通淮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热线、网络举报平台,鼓励公众提供环境违法线索。营造环保社会氛围,完善案例传导机制,推出“案例可视化图谱”解析裁判规则,将案例裁判要旨转化为公众版“环保法律风险清单”。

(本文为淮安市法学会2025年重点调研课题“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