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 本报记者 陈坚
不直接参与案件决策,却贯穿办案全过程;鲜少站在“聚灯光”下,却是法官办案不可或缺的一员,这便是法院的书记员队伍。近年来,涟水县法院多措并举,切实增强书记员职业归属感,让这支队伍不断焕发生机,真正做到“留得住、做得好”。
结对子,精准化传帮带教
下午五点半,涟水法院第三法庭内,一场借款合同纠纷庭审刚刚结束。新任书记员严可可正在导师尹鹏的指导下,复盘刚才的庭审记录。
“你看这里,被告提到‘口头约定利息’时语速很快,可以用简写标注再补全……”尹鹏指着屏幕上的记录耐心讲解。
2024年7月,严可可刚进入法院工作,被安排在审监庭担任书记员。按照涟水法院的“师徒结对”制度,她与拥有11年工作经验的资深书记员尹鹏,结成对子,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
尹鹏为严可可量身定制了成长计划:从最基础的卷宗整理、文书校对,到庭审记录技巧,每个环节都倾囊相授。
有一次,在一起合同纠纷案庭审中,当事人情绪激动、语无伦次,严可可紧张得手足无措,担心庭审记录出现失误。庭后,尹鹏第一时间调出庭审录像,逐段分析如何抓取关键信息,如何用法律语言归纳当事人的口语化表达。
一周后,从未接触过书记员工作的严可可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普通民事案件的记录工作。
据悉,自24年7月起,涟水法院累计已结成师徒22对,资深书记员们将庭审记录技巧等实务经验等倾囊相授,在实践中帮助新书记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传帮带”的帮助下,新书记员培养周期明显缩短。刚结束的书记员竞赛中,2024年新入职书记员有4人在庭审记录项目中名列前十。
练真功,多维度培养淬炼
“请注意,在当事人情绪紧张时,要保持目光接触,用平稳的语速重复关键问题……解释法律程序时,要避免专业术语,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涟水法院诉讼楼五楼的大会议室内,一场聚焦当事人沟通技巧的书记员专项培训正在进行。
这是涟水法院“书记员成长计划”的常规场景——通过“集中培训+竞赛考核”一体培养机制,全面强化书记员的专业素养和复杂情境应对能力,确保他们在审判辅助工作中更加自信从容。
“我们构建了全覆盖的常态化培训体系,定期举办“涟法匠心课堂”,邀请优秀干警传授经验。”涟水法院政治部负责人李晓丹介绍道。
2024年以来,涟水法院已累计举办专项培训15场,参训人员累计超过1600人次,书记员们普遍反映在面对复杂庭审时底气更足了。
每年举办的“书记员业务技能竞赛”更是比武练兵的大舞台,全面检验书记员的业务能力。
今年7月25日举行的竞赛中,涟水县法院政治部还特意选取了语速快、专业术语多、穿插方言的庭审录音,并模拟了当事人情绪激动等突发状况,极大地考验了书记员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本次竞赛夺冠的书记员房子钰感慨道:“竞赛模拟的高压场景,让我把培训所学真正用活了。”
通过培训与竞赛的多维淬炼,涟水县法院书记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今年年初,涟水县法院少家庭书记员崔宇环获评全省法院书记员业务突出个人。
搭梯子,全方位成长激励
今年4月,涟水县法院举行了一场聘任仪式:6名业务精湛的书记员被聘为“书记长”,享受相应待遇。其中最年轻的是30岁的张路——他曾连续三年获评涟水县法院先进个人。
为打破书记员职业发展“天花板”,涟水县法院积极响应省院号召,建立“书记长”制度,并设立四级至一级四个等级,每级享有不同的岗位津贴,构建起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所有书记员只要符合标准,都有资格参与晋升评审。评审不仅看业务能力,还考察带教新人、参与管理等方面的表现。
聘为书记长后,张路现在除完成本职工作,还负责管理三个乡下法庭联合成立的报结组。在他的带领下,三个法庭的平均审理天数已下降11.09天。
他说:“书记长制度让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要带领团队一起进步。”
涟水县法院同时还实施“双培养”计划,推荐优秀书记员参加学历提升、业务培训等。近两年,已有1名书记员通过司法考试,2名书记员转型为法官助理。
涟水县法院政治部主任孙兆斌表示,“我们要让每个岗位都有奔头、有希望、有收获。”
目前,涟水县法院书记员队伍呈现出结构优化、素质提升、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涟水县法院将继续深化书记员培养机制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搭建更多成长平台,让书记员队伍成为涟水县法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