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某木业有限公司因三角债导致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员工工资发不出来,如果不尽快妥善处理,极易引发劳资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在公司负责人手足无措之时,一支“法治体检”服务团主动上门,“坐堂会诊”这一法律问题。一方面指导公司财务人员固定合同、付款凭证等维权证据,同时联动法院开通涉企纠纷快速通道,企业及时收回部分外债,并结清员工工资,成功化解危机。
更让这家公司负责人感动的是,这些法律服务,全是免费提供的。这些“会诊专家”,都是如东县司法局组建的“法治体检”服务团的成员。
今年5月以来,如东县司法局组建15支“法治体检”服务团,深入当地纺织针织、机械设备、食品加工等小微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走访小微企业192家,查出91个法律风险点,帮助31家企业成功化解危机,推动企业法律风险复发率从36%降至3%……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如东县司法局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的生动体现。
“‘法治体检’帮助企业找出了存在的漏洞,否则企业核心技术因无保护机制可能被竞争对手窃取,企业辛苦积累的市场口碑和竞争优势将瞬间崩塌。”在如东县新店镇工业园区内,南通某模具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某指着一份《法律风险评估报告》十分庆幸地告诉记者。
原来,该公司是一家深耕模具制造十余年的小微企业,“法治体检”服务团前来走访时发现,该公司核心技术缺少保护机制,用工合同缺少保密条款,研发数据也无加密措施,亟需改进。服务团为该公司出具《法律风险评估报告》,按“风险重大且紧急”标注红色预警,提出相应整改建议,列出专业举措为企业堵住技术泄露的口子。
据了解,对走访的192家小微企业,服务团都一一出具风险评估报告,企业基本情况、风险评估结果、问题清单、整改建议一应俱全,并按“红色预警、黄色提示、绿色正常”等标注风险等级,对红色预警企业重点帮扶,实现风险隐患精准定位、分级处置。
“‘法治体检’不止步于发现问题,针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对症下药’,用专业法律服务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如东县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的樊荣说,通过体检规范企业治理,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才能释放活力、提质增效。
如东县某机械厂因合作协议不规范,被拖欠400余万元货款,工厂濒临破产。
服务团协助梳理证据链、申请支付令,助力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再次回访时,服务团发现企业还存在用工不规范问题,当即联合人社部门督促完成整改,杜绝劳动争议风险。
如何让“法治体检”把脉更准确,让法律服务更贴合企业需求?如东县司法局加强部门协作,联合市监、应急、税务等部门,制定《小微企业法治体检操作指引》,明确法治体检内容、流程和标准,确保专项行动规范有效。针对纺织、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存在的季节性用工风险,联合人社局编印《重点行业临时用工合规指引》,搭建临时用工信息共享平台,立足行业特点提前预防法律风险。
针对企业高频法律需求,如东县司法局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在纺织加工、贸易运输企业集中的岔河镇银河工业园区试点设立中小微企业法治服务中心,提供邀约式“法治体检”、合同审核、纠纷调解等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以来已接待各类咨询服务百余次,成功调解纠纷18起,受到当地小微企业主广泛好评。
“‘法治体检’不是进门一检了之,只有建好机制、搭好平台,形成长效保障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力。”如东县司法局局长殷海燕告诉记者,“法治体检”建立体检、整改、回访闭环机制,坚持短期整改与长期预防并重,构建形成全链条、普惠化、可持续的法律服务体系。
如今,“法治体检”已经成为如东县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护身符”与“助推器”。截至目前,192家企业均制定法律风险自查清单,其中26家专门设立法务岗,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性与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另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持续开展小微企业“法治体检”服务活动,组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建446个公益性“法治体检”服务团,“零距离”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万余家,排查法律风险1.2万项,提出法律意见建议1.3万条,化解涉企纠纷4000多件,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