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轮值检察官李业青告诉记者,他们在办案过程中了解到,科技园里部分企业因生产研发自用,存在化学品流通、储存、使用、管理等不规范情况,具有潜在安全风险。于是便向2家园区平台制发了《法律风险提示函》,就企业在购买、运输、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作出提示,并围绕筑牢安全防线、压实责任链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出参考建议。园区收到提示函后,及时督促企业查漏补缺,完善规章制度、安全运输方案,堵住风险漏洞。
在此基础上,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还牵头江北新区应急管理局、公安分局等,对辖区内近200家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危险物质类犯罪预防专题法治宣讲。
“数字检察官”携手“检察e站”
“您好,我是‘检察官白洋’,有什么可以为您解答的吗?”“我们公司的知识产权被侵犯了,我们该怎么办?”设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检察工作站内的“数字检察官”正在与前来咨询的企业人员进行“对话”。
“简单问题能够即时回复,复杂问题会从诉求登记转入人工处理,确保每个咨询都能得到妥善解决。”“数字检察官”项目负责人王迪介绍,2025年3月,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数字检察官”,将检察官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智能服务,能够针对企业咨询提供精准、专业的解答服务。
为方便在线24小时服务企业,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还将“数字检察官”嵌入“检察e站”小程序。“检察e站”是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为畅通企业线上法律诉求反映渠道,于2024年9月正式上线。该平台既是服务企业平台,也是“数字检察”类案监督和社会治理平台,旨在立足检察职能,实现线索移送、信息资源共享、人员协作等快速响应,及时收集企业法律诉求、回应企业发展需要。
“竞业限制期限最长是几年?”“软件著作权如何快速登记?”记者通过手机小程序“检察e站”语音对话向屏幕中的“数字检察官”进行咨询,很快,“数字检察官”精准推送相关法条和典型案例。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检察e站”“数字检察官”访问量已突破3900余人次,收集回应企业一线法律诉求200余个,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温暖的“小波热线”
接听“零遗漏”,办理“全闭环”,服务“有温度”。一到工作日下午,“梧桐行·小波热线”总是异常繁忙。这条以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波名字命名的热线,专门为劳动者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热线开通以来,已成为辖区劳动者心中的“维权热线”。“多亏了张检察官的指导,法院还没开庭,我的钱就到账了。”9月1日上午,从外省来宁务工的王某特地打来电话,向办案检察官张小波表示感谢。
2023年至2024年,王某在南京江北新区某大厦从事消防安装调试工作,但工头以总承包方没给钱为由,对本应支付给王某的3.4万元劳务费一拖再拖。
2025年7月下旬,张小波了解到情况后,指导王某收集证据,通过民事检察支持起诉的方式,帮助其在较短时间内起诉至法院,减少王某来回奔波,有效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除了接待热线电话,“梧桐行·小波热线”服务还延伸到线下,组织检察官定期走进社区、企业,开展法治宣讲,提供面对面咨询,真正让法治服务“沉下去”、群众满意“升上来”。今年以来,“小波热线”团队已接待咨询上百人次,解决劳动纠纷46起,帮助劳动者讨薪69万余元。
“法治建设既要抓大案要案,也要做好服务群众的‘小事’。”7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王立峰现场参观了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了解了“检察e站”“数字检察官”的功能,并听取了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服务南京江北新区经济发展情况介绍。王立峰表示,希望通过建设这些“小站点”,让法治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微光聚法治之力,小站暖万家之心。华灯初上,南京江北新区各产业园渐渐安静下来,但“检察e站”的服务器依然在运行,“数字检察官”仍在忙碌着……这些“散布”在南京江北新区线上和线下的“小站点”,正悄然汇聚成法治建设“大能量”,为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