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被欠千万元货款的侨企解困了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何春蕾

本报记者 王晓红

近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区法院以深度融合对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派驻专业力量、共建“榆侨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完善“法院+综治+侨联”协同机制,推动综治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主阵地”。

不久前,依托该规范化建设成果,赣榆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近2000万元的涉侨企业买卖合同纠纷,既保障侨企合法权益,又护航当地企业经营,彰显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战效能。

侨企被欠千万货款陷入困难

某铝业公司(本地侨企)与某精工公司自2022年11月起开展铝锭交易,2024年5月双方进行对账,确认精工公司拖欠货款1900余万元未付。铝业公司因资金回笼不及时,已经出现周转困难,便向综治中心寻求帮助,咨询如何能快速收回被拖欠的货款。

诉讼服务中心派驻综合受理平台值班的法官助理听取了铝业公司的诉求后,向其释明财产保全制度能够有效保障胜诉权益的兑现。铝业公司看到了希望,有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随即,铝业公司先向实体入驻综治中心的诉讼服务中心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要求冻结精工公司的银行账户,然后又提交了起诉材料。诉讼服务中心审查后依法采取了保全措施,但同时意识到,若按常规程序审理,长期冻结账户不仅可能影响两家企业正常经营,更与综治中心“源头解纷、保障营商”的规范化建设目标相悖。

为落实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减量增效”的工作要求,诉讼服务中心的立案人员在征得双方同意后,立即通过综治中心“涉侨纠纷绿色通道”将案件导入非诉讼多元解纷流程,推动矛盾纠纷在前端实质性化解。

矛盾纠纷化解“主阵地”

为精准化解纠纷,在征得双方同意后,综治中心将该纠纷委托至“榆侨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以该工作室为平台,组建了由指导法官、人民调解员、侨联工作人员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了“背对背+面对面”的分层调解。

调解员先了解铝业公司的诉求,了解到其公司因回款不及时已经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再与精工公司沟通,既释明“侨企权益受法律与涉侨政策双重保障”,又强调拖欠货款可能导致的失信风险,也耐心倾听其“资金链紧张、下游回款延迟”的实际难处,摸清其公司的还款意愿。

指导法官结合民法典违约责任条款,释明“逾期付款需付利息、败诉后强制执行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可能增加的诉讼成本”等;侨联工作人员以“侨界纽带”身份,分享本地涉侨纠纷柔性化解案例,缓解双方对立情绪。调解员结合行业惯例与精工公司下游回款周期,提出了“分期还款”方案,既保障侨企债权逐步实现,又为债务人留足周转空间。

司法确认完善解纷“规范化”

针对铝业公司“调解后对方反悔怎么办”的担忧,指导法官当场释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双方达成一致后可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对方违约可直接申请执行;同时尊重双方对“涉诉记录影响商誉”的顾虑,明确若彼此信任,可不进行司法确认,后续违约仍可通过综治中心对接法院启动诉讼程序。

这一“柔性调解+刚性保障”的规范化衔接,彻底打消了双方顾虑。最终,双方基于信任达成“分期还款”协议,铝业公司主动申请撤诉及解除保全措施,案件在前端成功化解。

“法院参与+综治发力”实现多元解纷

此案的化解,是赣榆法院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典型实践,法院通过引导纠纷分流、派驻专业力量、衔接司法确认,为综治中心赋予“法律支撑力”;综治中心则依托规范化平台整合侨联资源、优化调解流程,将“司法权威、侨界纽带、商事经验”转化为高效解纷能力,在充分保障双方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让矛盾化解更具规范性与公信力。

赣榆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与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协同,进一步完善“纠纷分流”“联合联动”“司法确认快速通道”等机制,推动综治中心成为各类矛盾纠纷“前端化解、规范处置”的核心平台,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提供更坚实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