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搬离危房,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A05版:江苏法苑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冯卫宁

本报记者 王晓红

“尊敬的程法官,您专业的法律素养、耐心的沟通方式以及对案件负责到底的精神,不仅妥善解决了我们的纠纷,也让我对司法程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近日,邳州法院官湖法庭程冬冬法官收到一封来自当事人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法官的感激之情。这背后,是一场因建房引发的邻里矛盾,在法官的温情调解下,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的故事。

王某与赵某是一墙之隔的邻居。去年,赵某翻建新房时,地基挖到了王某家房屋下。没过多久,王某发现自家房屋出现明显倾斜,墙体也裂开了缝隙,成了让人提心吊胆的危房。看着住了几十年的家变成这样,王某又急又气,找到赵某要求赔偿。起初,王某提出6万元的赔偿要求,可赵某觉得责任未必全在自己,坚决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矛盾逐渐升级。

更让人揪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某家房屋的安全隐患愈发严重。无奈之下,王某将赵某诉至官湖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查看情况,看着王某家倾斜的房屋和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度,法官深知,这起纠纷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让当事人蒙受更大损失,还可能彻底撕裂邻里情分。

第一次调解时,双方情绪都非常激动。王某坚持要通过鉴定明确责任,讨要说法;赵某也认为必须鉴定才能厘清责任,不愿轻易赔偿。法官看着双方坚决的态度,耐心告知:“鉴定确实能明确责任,但鉴定过程会产生不少费用,而且房屋状况还在变化,拖延下去损失可能会更大。”双方对法官的提醒并未放在心上,依旧坚持要进行鉴定。

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法官依法组织了房屋倾斜原因鉴定。鉴定结果出显示,房屋倾斜主要是由于赵某挖地基导致,但是5万元的鉴定费让双方都有些心疼。更关键的是,根据鉴定结果,若要确定具体的维修方案,还需要进一步鉴定,这又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时,王某家的房子险情愈发明显,随时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塌陷,继续拖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不能再等了!”法官当机立断,再次召集双方进行调解。随后,法官算起了一笔“明白账”:“已经花了5万鉴定费,如果再进行维修方案鉴定,至少还要几万元,而且房屋还在不断受损,到时候就算拿到赔偿,可能都不够弥补损失。现在和解,既能节省费用,又能及时解决住房问题,这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选择。”

法官的话让双方冷静了下来。王某想到自己摇摇欲坠的房子,心里满是焦虑;赵某看着鉴定报告,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法官趁热打铁,从邻里情分入手,语重心长地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住了这么多年,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因为这件事伤了和气。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问题解决了,让双方都能安心生活。”

在法官的耐心劝说和细致分析下,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赵某认识到自己建房对王某家造成的影响,也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赵某支付王某房屋改造费14.5万元,王某自行处理房屋改造事宜。

协议履行后,王某很快搬离了危房,悬着多日的心终于落了地。他特地写下感谢信,寄到法院。赵某也对调解结果十分满意:“法官说得对,早点解决对大家都好,以后我们两家还能像以前一样,互相帮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