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晓雪 严晗彦
本报记者 陈坚
某小区商铺业主肖某长达六年未缴纳物业费,被物业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支付物业费、电费等合计近7万元。首次开庭后,南通市崇川区法院法官吴晓雪敏锐地察觉到案件背后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商铺产权人为多人且部分在境外,诉讼程序可能陷入“域外送达”的冗长困境,导致司法程序空转。双方对停电损毁设备、房屋漏水等事实各执一词,简单判决可能案结事未了。面对困境,吴晓雪没有选择一判了之,而是主动评估、果断决策,将工作重心转向高效、彻底、低成本的调解方案,力求为双方纾困解难,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为高效化解这起纠纷,吴晓雪立即与“企业的娘家”——南通市工商联取得联系,启动联动调解机制。工商联积极配合法院,共同从法、理、情角度,对肖某进行释法与劝导。这场“法院+工商联”的组合拳,为成功调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纾解了当事人的心结。
9月初,吴晓雪及书记员冒着暴雨主动上门,将法庭“搬”到纠纷现场。在实地勘查商铺情况后,于商铺二楼组织现场调解,法官如同“医生诊病”般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找准争议焦点。随后,她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头沟通:指出物业公司的服务瑕疵,引导其从提升品质、长远合作的角度提出可行方案;向肖某分析诉讼风险与成本,引导其换位思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物业公司减免6000元物业费并给予补偿;肖某同意一次性付清六年物业欠款6.4万元。
方案达成后,肖某当场一次性转账支付全部款项,并主动预缴了下一年的物业费,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调解结果的认可和对未来服务的信任。因其已即时全部履行,双方一致同意无需法院再出具调解书。这起长达六年的纠纷,在法院的主动作为下,在短短数日内得到彻底化解,真正实现了为企业纾困、为纠纷止争、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的多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