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梦娇
在扬中市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王辉的办公桌总被高耸的案卷围拢。这位“90后”青年,历经十年“破壁”修行,从书记员成长为刑事法官。面对如山卷宗,他深知“刑事无小事、刑案无小案”,始终坚持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刑事案件。
从助理到法官的“破壁”路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的这句箴言,一直深深烙印在王辉的心头。真正的定力与成长,必得在具体事务的磨砺中方能获得。
2020年,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如火如荼。王辉参与办理一起涉及28名被告人的涉恶势力犯罪案件。80余本卷宗、30多张光盘、20多页起诉书堆成小山,在如山铁证与周密预案支撑下,这起利用非法放贷软件实施“软暴力”催收的恶势力团伙被绳之以法。当法槌庄严落下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真正击穿了从助理到合格法律人的第一道“壁”。
这份源于实战的淬炼和对公正的敬畏,没有辜负王辉。扎实的功底、严谨的作风和深刻的洞见,让他在办案中不断总结、提升。后来,他撰写的6篇案例,因其典型性、指导性和裁判说理的精准性,被最高院《刑事审判参考》录用,并受到最高院刑事审判第二庭表扬。
法槌下的“较真”
“法官你听我说,我对另外两次驾驶普通货车运输危化品各6吨没有异议。但是2021年5月22日那天,我真的没有运那3吨危化品!”一起看似普通的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危险驾驶案,被告人当面给出的辩解异常坚定,但现有证据又比较充分,出车单、入库记录、销售出货单环环相扣,甚至被告人也曾作过有罪供述。
听到被告人斩钉截铁的声音,王辉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查证。他顶着“证据确凿”的压力,在堆积如山的案卷间隙挤出时间,拨通了一个又一个电话,进行了一趟又一趟的调查。他要求调取涉案货车当天的ETC通行记录、高速卡口照片,甚至联系仓库管理员重新核实细节。补充证据清晰显示货车当天行程紧凑,根本无暇中途卸货,且ETC数据能够印证车辆确实未在指控地点下高速。王辉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后,依法对该笔事实不予认定。被告人当庭认罪认罚,服判息诉。
“面对辩解,一要听,听得进去;二要查,查得清楚;三要辩,辩得明白;四要回,回得圆满。”这“四要”成了王辉破“证据迷墙”的利刃。
穿透高墙的司法温度
王辉的“破壁”不仅在于击穿疑案壁垒,更在于穿透那堵有形的高墙,将法律的理性与司法的暖意送达人心。
王辉参与审理过一起聚众斗殴案,被告人张某出于“哥们义气”到场助威,实施聚众斗殴犯罪,但作用较小。细查之下,发现张某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被羁押后家庭濒临困境。王辉综合其具有从犯、认罪认罚情节,以及司法局“符合社区矫正”的评估意见,提交合议庭充分讨论后,对张某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最终判处缓刑。宣判后,张某的辩护律师在微博赋诗点赞:“会见复卷调证据,检法两院不嫌烦……”真挚称颂这份法理与柔情交融的担当。
更让王辉难忘的,是初冬清晨看守所门外的一幕。被取保释放的张某走出铁门,将旧衣物狠狠丢进垃圾桶“去晦气”。门外等候多时的家人瞬间泪崩,紧紧相拥在一起。当张某突然发现人群中的孩子,一把将其高高举起时,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那一刻,铁窗的冰冷被亲情的暖流彻底融化。那时,王辉深刻意识到罪犯并不等同于穷凶极恶之徒,应该放下刻板的偏见,释放司法善意引导其重新步入社会。
十年磨砺,十年破壁。王辉的法官之路没有停歇,仍力争在罪与罚、刚与柔的永恒天平上不断校准着司法者应有的刻度——这刻度,一头系着正义的千钧之重,一头牵着人心最柔软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