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无小事。”这句警示语始终镌刻在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全体民警心中。近年来,该局紧扣“警情、案件、财物、场所、卷宗”五大执法核心要素,从意识培育、机制构建、科技赋能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将指导支撑、监督管理、问题解决的触角延伸至执法一线,实现了从传统坐堂审案向全面盯警盯案的根本性转变,全力推动执法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意识铸魂
以理念革新引领执法实践
在钟楼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候问区每两小时一次的安全检查已成常态。民警不仅细致核查戒具完好度,更会密切关注嫌疑人身体状态,这种“锱铢必较”的态度源于深植于心的执法安全红线意识。
案审民警从“坐堂审案”到“主动盯案”的角色转变,折射出执法责任意识的深度觉醒。通过专题学习整改活动,分局组织民警对近年来引发行政复议、诉讼的案件进行复盘,用鲜活案例阐明“程序瑕疵可能导致案件反转”的道理,让“全程负责”的理念取代了“审结即完事”的旧思维。
中心提供远程取证、网上鉴定、集中送押等29项“管家式”服务。民警到中心办案,只需要专注审查讯问,其他所有辅助工作均由中心保障。服务实战的保障意识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分局重点开展“守护少年的你”平安共建、“带他回家”专项行动,组建20人的“青枫女子办案队”,落实“专业办、专人办”机制,在西林所建立“领航未来”未成年人宣教基地,实现惩罚与教育“两个全覆盖”。
“办案是职责,护苗是使命。我们肩上担的不仅是法律公正,更是万千孩子的成长之路与希望之光。”钟楼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印松涛的话语,彰显了执法的力度与温度。
科技赋能的创新意识则源于对“向科技要警力”理念的深刻践行,分局积极响应科技兴警战略,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执法全流程,从风险防控到流程优化,主动探索智能技术与执法实践的融合路径,推动执法模式从“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型”跨越。“近年来,钟楼分局率先实践‘专业+机制+大数据’警务新模式,在推动办案数据‘富矿精开’、实现法治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常州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政委余伟予以肯定。
机制筑基
用制度闭环规范执法全流程
走进钟楼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当日警情处置动态,这是分局构建“案管前哨”机制的生动写照。通过推动派出所案管室与综合指挥室深度融合,案管民警可实时巡查警情处置全过程,对照现场执法标准开展同步监督,发现问题即时通过警情处置群提示纠正,将执法监督的关口前移至源头。
在案件办理环节,一套“全程可控”的管理制度已然成型。分局推行案审民警值班接案制,借鉴检法“员额制”经验实现责任权利统一。涉案人入区登记时,除主办人信息外,必须同步登记案审和业务大队负责人,嫌疑人出区则需经案审民警审核把关,确保每起案件都在闭环管理中推进。“这套机制有效激活了办案民警的内生动力,推动从证据收集到法律适用的全链条深度参与,为案件质效提供了坚实保障。”钟楼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钱军深有感触。
涉案财物管理曾是执法规范化的难点,如今通过可视化管理中心实现了质的突破。中心配备专职管理员,对刑事案件涉案财物实行全流程跟踪,同步开发的移动App让办案民警可实时查询物品状态。升级后的随身财物代保管系统实现“物随人走”,还能根据嫌疑人申请提供寄递服务,既保障了财物安全,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队伍建设机制同样亮点纷呈。分局建立后备法制员动态考评体系,落实速裁“简案快办”“周三同堂培训”、执法问题“三日整改”,依托“青枫学堂”常态开展情景式实战练兵。2024年,结合“跟班先进砺兵提能”活动,创新轮岗培训模式,围绕侦查取证、平台运用等技能开展情景式练兵,让“以训促战”成为队伍成长的助推器。
科技赋能
靠智能手段提升执法质效
在异常行为分析系统的显示屏上,办案区内的人员活动轨迹清晰可辨。这套系统与新增的防脱逃系统相互配合,成功填补了临时出区、送押等非中心执法活动的监管盲区。“过去这些环节容易出现监管空档,现在通过智能分析能及时预警异常情况。”法制督察大队大队长陈培指着系统报警记录介绍说。
高效办案辅助平台的应用让执法效率显著提升。电子数据自助取证机、远程取证机的引入,使基层民警无需往返奔波即可完成证据固定,笔录电子签名捺印功能上线后,平均节省文书流转时间30%;入区嫌疑人背景信息自动研判、送押手续自动填写等功能,将民警从繁琐的程序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现在办理一起简单行政案件,平均时间比以前缩短近1/3。”基层派出所办案民警的感受最为直接。
数字化卷宗管理实现了政法协同的“无缝对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数字档案室配备智能案卷保管柜,所有刑事案件卷宗由专人统一扫描,下行案件、速裁案件自动归档,并同步推送至区检察院,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民警少跑腿”。据统计,该系统运行以来,案卷流转周期缩短60%,协同办案效率大幅提升。
围绕执法安全、规范办案等需求,分局还构建了十余类风险监测模型,对单人讯问、办案超时等问题实时提示预警。“系统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监督员,时刻提醒我们规范执法。”这是一线民警成国民对智能监管系统的形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