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抽烟。
但每次走访回来,衣兜里总会多出几支烟。滤嘴皱皱的,显然被摩挲了很久。我原本是不接的,直到后来,却一次次伸手,接过从那粗糙的、带着体温的掌心中递来的烟。
起初我也推辞。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老张蹲在门槛上,从汗渍渍的衬衫口袋里掏出烟盒,抖出一支递给我。我摆手说:“不会,谢谢!”他眼神倏地暗了一下,那只悬在半空的手进退不得,最后慢慢缩回去,把烟小心地塞回盒里——像塞回一件被退回的礼物。从那以后,我便学会了“接过”。
这“接过”二字,其实有很重的分量。
李家纠纷调解完了,老汉嘿嘿笑着,用粗黑的手指捏着一支烟递过来,那烟微微在抖。我知道,他不是真要让我抽,而是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满心的高兴没处放,只好托付给这支烟。我接了,他的心也就安了;我若不接,他那份欢喜恐怕就要摔碎在地上。
还有那个从外地赶回来给孩子办落户的年轻人。手续办妥之后,他搓着手,半晌从裤袋里摸出一包压得略扁的烟,抽出一支递给我。眼神里是乡里人特有的那种谦卑和感激。那是他所能给出的最郑重的谢意。
最难忘的是年前那个寒冷的夜里,我正在巡逻,看见救济过的老叟缩在墙角。他见我走来,突然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红色烟盒,非要让我拿一支。灯光昏暗,我却看清了他冻得发红的脸,和那双诚恳得让人心疼的眼睛。我接过了那支烟。他笑了,像是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
这些烟,我至今一支也没有抽过。但它们都被我收在抽屉里,渐渐积攒起来。偶尔打开,便仿佛看见一张张脸:朴实的、焦虑的、感恩的、巴结的、讨好的、诚恳的……每一张脸背后,都是一段人生,一个故事,一份不知如何安放的心意。
我渐渐懂了,在这片最接近泥土的地方,群众递过来的哪里是一支烟?那分明是他们所能拿出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情感。是信任,是感谢,是求助,也是一种他们认定的、最平等的交流。你若是拒绝了,便是把人也推远了。只有“接过”,才真正接住了那一颗颗滚烫的心。
如今,我依然不抽烟。但我总会微微笑着,躬身接过那一支支递来的烟,然后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作者单位:靖江市公安局城中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