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6日,《南京照相馆》全球公映票房已突破24亿,成为本年度现象级历史题材电影。这部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王骁、高叶等主演的影片,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影像为线索,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再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影片不仅在国内引发观影热潮,更通过全球发行让世界再次聚焦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浩劫。
胶片为证:
历史真相的艺术化表达
影片巧妙融合了两段真实史实:一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乔治·菲奇将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缝入大衣带出南京;二是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藏匿日军罪证照片,这些照片后来成为南京审判的关键证据。导演申奥通过艺术创作,将分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一群普通中国人的抗争史诗。
影片中,照相馆馆主金承宗为掩护同伴在影片最后举起相机直面日军;邮差苏柳昌从苟且偷生到调换胶片、以命相护;演员林毓秀从麻木到觉醒,最终将胶片送至国际安全区——这些情节既是对真实事件的提炼,也是对民族气节的礼赞。正如影片台词:“照片不会说话,但看照片的人会。”
南京照相馆,聚焦了一群操持各地方言口音的小人物的觉醒与成长;南京照相馆,冲洗了一批批触目惊心的侵略照片;南京照相馆,让胶片拆穿日军“亲善”宣传的世界谎言。当影片中的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唱起,照片显影计时的瞬间,仿佛透过歌谣看到了那些岁月中的南京百姓,于是,历史与艺术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平民史诗:
黑暗中的微光与觉醒
与同类题材不同,《南京照相馆》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叙事。翻译王广海(王传君饰)的复杂性令人印象深刻:他精通日语却怯懦圆滑,目睹身边人被害却不敢作为,最终在情人受辱时以死反抗。这种“非典型英雄”的塑造,反而更真实地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折与重塑。
影片最具冲击力的场景,是众人在南京照相馆拍摄“全家福”,幕布背景从南京景点逐渐转换到上海、天津,乃至北京万里长城,这些变换着的意象呈现了遭到侵略的中国现代历史,同时也暗喻着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的血肉联系。当这群小人物将胶片缝在衣服里,当苏柳昌(刘昊然饰)用日语怒吼“我们不是朋友”时,这些微小的反抗汇聚成民族记忆的星火。
全球语境下的历史回响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照相馆》的全球上映具有特殊意义。影片在海外宣传中强调“这不是仇恨的传递,而是记忆的传承”,这种表达既符合国际传播规律,也坚守了历史正义的底线。相较西方社会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广泛认知,南京大屠杀的国际知晓度仍存差距。正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数年前所说: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在艺术表现上避免血腥渲染,转而以克制的镜头语言引发观众思考。例如日军强迫拍摄“亲善”宣传照时,婴儿被摔死的画面仅通过人物表情和静默呈现,反而更具震撼力。这种创作理念,使影片得以突破文化隔阂,让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感知历史的重量。
记忆是一种责任
影片结尾,1937年的南京影像与现代化都市叠印,提醒我们:城墙可以重建,但记忆的基石不容松动。《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奇迹,实则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觉醒。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十年后,这部影片以艺术之名,再次将历史的火种传递给未来。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真正扎根。这或许就是《南京照相馆》留给时代的最珍贵遗产。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