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李海成
本报记者 郑弋
截至目前,全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与各地民盟签署共建协议15份,挂牌成立黄丝带帮教基地7个,共同开展帮教活动40场次,参与人数3000余人。2023年12月,民盟中央与司法部联合召开黄丝带帮教工作会议,我省东海强制隔离戒毒所专业戒毒大队荣获黄丝带帮教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据了解,自2014年与民盟联合开展“黄丝带帮教”活动以来,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围绕文化教育、心理矫治、法律服务、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等,不断深化共建形式、拓展合作内容,组织开展教育戒治、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7项帮教行动,有效帮助戒毒人员、照管对象等特殊人群戒除毒瘾、回归家庭、立足社会。
协同联动,把“好事”办好
各戒毒所分别与民盟市委、所在市司法局联合成立黄丝带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方联席会商制度,书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挂牌成立黄丝带帮教示范基地,就教育戒治、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心理矫治、帮扶救助、医疗救治、文化教育等7类帮教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商协调、职责分工,确保落实、落地、落细。
借助民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协调公安、教育、司法、人社、总工会等,以及社会团体、爱心企业、高等院校、公益组织,组织心理学、法律、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就业指导、戒毒矫治等领域专家学者成立7支志愿者队伍与联盟,推动人才资源深度融入帮教工作。
在常态化帮扶戒毒人员的基础上,主动将后续照管对象,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对象中的涉毒人员,社戒社康人员及社会面有需求的药物滥用成瘾人员、专门学校中有成瘾行为的学生等纳入帮教范围,力所能及地提供戒毒技术支持、禁毒法治教育和关怀救助等服务。
综合施教,把“好事”办妥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授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他们组织开设“民盟讲堂”“国学课堂”,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文化教育、感恩和生命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戒毒人员掌握基本社会规范、促进社会价值观念归正;联合体育院校、社会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疾控中心等,构建“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医疗救治”的“三位一体”健康管理机制,组织戒毒人员开展广播操、健身操等健身训练,进行跑步、仰卧等专业训练,举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趣味运动会,开展太极拳、武术等体育竞技,提供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开展免费体检、健康咨询、医疗义诊,帮助戒毒人员恢复身心健康;协调地方文旅局、图书馆、非遗组织等,联合打造文化矫治品牌,在戒毒所建成图书馆分馆、捐赠图书1.1万册、举办读书会,将扬州剪纸等非遗文化项目引入戒毒文化,组建棋牌、瑜伽等兴趣小组,开展舞蹈、朗诵、歌唱等文艺汇演活动,有效增强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动联合卫健、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在6个设区市的三级专科医院设置戒毒治疗门诊,在县、乡两级后续照管工作站和服务站建立戒毒治疗巡诊预约功能室2354个,常态开展“一体两翼”戒毒技术社会服务行动,帮助各类涉毒人员戒除毒瘾、保持操守。
精准帮扶,把“好事”办实
法律帮扶解难题。他们联动开展“送法进所”“法律伴你行”等系列主题活动,聘请律师、法官、检察官等组建“法律服务团”,开设宪法、民法典、禁毒法等法治讲座,为戒毒人员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促进戒毒人员提高法律意识,帮助解决法律问题。
就业帮扶促回归。紧扣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就业需要和社会市场需求,各戒毒所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院校、爱心企业等开发《特殊人群职业道德》教材1套、建立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每年开设烹饪、网络营销、无人机操作、快递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举办就业推介会,促进戒毒人员人未出所就已实现就业。
救助帮扶送温暖。他们联合民政、教育、慈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实施戒毒人员“安心工程”,建立《特困戒毒人员及其家庭亲属台账》,精细划分无房、失业、重病、上学难(失学)等8类困难类型,针对性落实特困帮扶、捐资助学等措施,开展“护苗行动”“帮扶有爱”等专项活动,帮扶困难戒毒人员及其亲属、未成年子女,协助申请廉租房、办理医保、成功入学等,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