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海门司法构建全链条法治实践新范式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王锋 张玲玲

从立法源头的普法浸润,到线上线下的渠道畅通,再到诉求落地的实效闭环,南通市海门区司法局构建起“全周期普法-双通道覆盖-金点子落地”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将民意征集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通过筑牢群众认知根基、拓宽多元参与途径、强化办理成效巩固,不仅让立法更贴民心、让诉求有处安放,更以实实在在的法治实践,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全周期”普法

筑牢民意征集认知根基

海门区司法局积极打破立法与普法的时空壁垒,大力推行“全周期普法”模式,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立法前、立法中、立法后全过程,构建起闭环式法治宣传体系。

立法前,区司法局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群众准确理解相关条款的核心要义。同时,结合生活中真实典型案例,具象化阐释新规一旦出台对群众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让抽象的法律条文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建立关联,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立法民意征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立法中,区司法局持续开展常态化普法活动,精准聚焦“青少年”“妇女”“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针对性地推进送法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居”系列活动。通过定制化的普法内容和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如校园法治情景剧、妇女权益保护专题讲座、农民工维权案例解析等,切实提升不同群体的法治素养,让群众在参与立法讨论的过程中,既能表达意见建议,又能同步增强法治观念。

立法后,区司法局牢牢抓住新规施行前后的关键窗口期,迅速开展专题宣传活动。精心印制法律手册、宣传海报,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居)委会、商场等重点场所广泛发放,同时,统筹安排司法所工作人员、律师、公证员等专业力量驻点服务,为前来咨询的公众“面对面”答疑解惑,细致解读法律适用场景,助力群众全面掌握新规内容,确保法律从文本走向实践。

“双通道”覆盖

拓宽民意征集多元途径

海门区司法局多措并举开展立法民意征集活动,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双通道”征集体系,广泛汇聚民智民声。

线上依托“法润海门”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向社会公布立法草案及说明,明确征集时间、方式和反馈途径,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群策群力,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线下则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等立法民意征集点,通过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公开展示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并安排专人现场解读立法背景、阐释条款内涵,帮助群众精准把握立法要点,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同时细致做好记录整理工作。

此外,还充分发动镇村专兼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力量,深入开展走村入户宣传,全方位拓宽民意征集渠道。值得一提的是,区司法局还注重引入专业力量,组织发动律师队伍及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积极参与立法建议研讨。在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的立法征询工作中,海门区司法局副局长赵丽提出的一条建议成功被采纳。对此,她深有感触地表示:“作为县区级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员,过去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贯彻好、学习好、运用好法律,从未想过能直接参与国家法律的修订过程。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质和实践力量。”

“金点子”落地

巩固民意征集办理成效

海门区司法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多元路径破解诉求表达与问题解决的闭环难题,既让“金点子”有处可诉,更让群众问题切实解决。

区司法局通过设立立法民意征集点、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多样化载体,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民意表达平台,让群众得以充分反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针对居民提出的法律法规修订或公共政策完善等诉求,建立起高效传递机制,确保民意能够“直通”立法机关,为法治建设提供基层视角,让“金点子”转化为立法参考。而像小区充电桩数量不足导致的充电难题、“飞线充电”潜藏的消防安全隐患等具体民生问题,区司法局主动担当作为,通过与社区、属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凝聚多方合力推动问题快速落地解决,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实效,坚决杜绝“只征集不落实”的形式主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诉求被重视、困难有人管,让“金点子”真正落地见效。

与此同时,区司法局注重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精心筛选依法解决民生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社区宣传栏、法治讲座等线下宣传渠道进行广泛推广,细致解读“依法表达诉求、依规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和成功经验,从而让群众直观感受到法治的力量,更有效激发了大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形成“有困难找法治、解难题靠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