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治愈系”城市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09-04
无锡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宙
人民城市建设实践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城市管理工作的角度看,要以专业的素养和不懈的努力,维护城市秩序与形象,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空间。
持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群众身边靠拢
让城市管理成效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要将“本位主义”切换为“换位思考”。当前,无锡正在实施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城市管理“465+30”计划以及城市管理5个小专项行动,从本质上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推动城市更新和服务升级,以更优质的城市管理打造更高品质城市生活。要多摸清板块实情、多琢磨解题办法,让每一项举措都踩在需求点上、落在实效上,才能把“城市管理”变成群众认可的“幸福加法”。
要将“工作视角”切换为“群众视角”。立足舒适、便利、惠民,围绕从儿童“身高”看需求、从青年“视角”优服务、从老年“坡度”护安全等方面,积极打造全龄友好场景,主动发现并解决一批影响居民身边幸福的“微问题”,才能让居民在细节处感受城市变化。唯有带着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在不断破解问题的过程中摸索前行,才能让城市管理真正贴近群众期盼。
要将“闭门造车”切换为“兼收并蓄”。带着创新的眼光谋划工作、推动工作。要充分接纳、融合各方的思想思路和方法路径,在内外联动中抓创新、提品质,才能真正把城管的品牌擦得更亮,把“精管善治、‘城’就美好”的文章写得更扎实。
充分发挥人民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让城市管理成效更好地滋养民生幸福
一方面,要赋能城市功能提升,将精细化管理成效转化为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转能力。科学分析人口流动、产业分布、民生需求等元素,让城市管理要素配备更贴合城市实际功能需求,从源头上支撑起城市交通畅行、环境宜居、服务便捷等核心功能的全面提升。比如,在城市停车场的新建或改建中,要充分考虑新能源车辆的快速充电需求、车辆洗车设施配备等,避免“重建设、轻适配”的管理盲区,为各类城市公共服务高效运转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赋能治理能力提升,将精细化管理成效转化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平台。要突出“人”在城市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城管进社区”“联合执法进小区”等为牵引,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决策、管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合力。聚焦人的价值成就,将秩序维护、环境优化、服务提升等管理成果,转化为城市吸引力、居民认同感和发展竞争力的生动注脚。
深刻把握人民城市的建设逻辑
让城市管理成效更好地助力基层治理
要深刻把握城市管理“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要紧盯“业务要什么、技术能补什么”,既算好“投入产出比”,让每一分技术投入都能解决实际问题,让AI带来的便利真正惠及城市管理的每个角落,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智能生活的温度。
要深刻把握城市管理守护人文韵味的重要意义。城市管理不仅是维护秩序、保障运行,更肩负着守护城市独特气质、延续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使命。唯有拿出“绣花”般的细致,用“微改造”的方式小心呵护,才能让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老地方”在现代化里依然保留住岁月的温度。
要深刻把握城市管理“刚性”与“温度”的交互关系。城市管理的“刚性”体现在工作的严肃性、管理标准的统一性和执行过程的规范性,“温度”强调在城市管理中兼顾个体差异、人文关怀和民生需求,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比如,鼓励夜市经济,不等于可以随地设摊。再比如,对轻微违法行为的首违不罚,既维护了规则权威,又体现了人文关怀。通过充满温情的管理,让城市管理既有规则的刚性,更有人情的温度,让城市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