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如光,照亮民生之路;法治为基,筑牢公平之盾。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以法治之力守护万千家庭,用慈善之暖传递社会温情,始终秉持为民初心,迄今累计公益项目支出达9262余万元,资助实施法律援助公益项目408个,资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万余件,帮助困难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超35.8亿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和司法行政惠民实事,倡导“人人可慈善、时时能慈善、处处皆慈善”社会风尚,省法律援助基金会积极参与省慈善总会在全省组织开展的“慈心为民·善行江苏”网络捐赠活动。基金会立足工作实际,组织策划了“法援惠民生”和“法援助力乡村振兴”2个上线项目,并邀请12个实施单位参与此次活动。现将项目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展示,期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全体法律工作者伸出援助之手,用您的慈爱之心助推公益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
项目名称:
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
实施单位:
南京市鼓楼区司法局
2021年9月,为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提升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南京市鼓楼区司法局实施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项目。该项目旨在依托南京市鼓楼区法律援助中心实体平台,为辖区内经济困难的妇女、儿童,特别是困难女职工等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文书代拟、案件代理等法律援助服务。
成立以来,工作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回应民生诉求,不断加强与妇联、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街道和居委会的协作配合,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该站连续两年参与“江苏慈善周”捐赠,累计捐款达到40万元,用于公益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工作站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30余件,涉及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指定监护人、抚养费纠纷、校园伤害、赡养纠纷、撤销监护权、劳动争议、劳务合同纠纷等,成为南京市鼓楼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不可或缺的阵地,为推动性别平等、保护特殊困难群体合法权益贡献了法律援助公益力量。
项目名称:
法援暖人心·当代来帮您
实施单位:
江苏当代国安律师事务所
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鲜明特色和内在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党中央高度重视公益法律服务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律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
2024年,江苏当代国安律师事务所发起实施“法援暖人心·当代来帮您”项目,连续两年捐赠公益善款达40万元,推动项目落地落实,旨在聚焦化解基层群众“急难愁盼”法律问题,动员执业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专职律师,组建一支公益法律服务团队,主动牵手当地商会、企业等社会力量,为基层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法治培训等公益服务活动。
项目名称:
春蕾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室
实施单位:
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
为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023年9月,春蕾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室正式成立。该项目先后在南京市江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南京市江宁区司法局、南京市江宁区信访局、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沿河社区设立律师值班点,组织4名长期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资深律师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案件办理等法律援助服务。
工作室坚持贴心对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用心为外地务工人员线上办理业务、恒心跟进执行未结案案件的“三心”服务理念。成立至今,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工作室积极参与公开募捐活动,争取各方支持,共同捐赠善款达30万余元,累计为2000多位群众提供了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为300多位困难群众提供了文书代写等深度法律服务,为140多位困难群众提供了免费的诉讼代理,帮助受援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630余万元。
项目名称:
“法在身边·护航万家”普法宣传行动
实施单位:
昆山市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法治观念,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昆山市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策划实施“法在身边·护航万家”普法宣传行动项目。该项目面向昆山市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新业态工作者等群体,联合社区、学校、企业搭建普法网络平台,开展“法进校园”“法进家庭”“法进村/社区”“法进企业”“法进新业态”等“五进行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精准普法宣传服务。
项目计划遴选社区骨干、学生、企业员工、教师等培育成为“法律明白人”,扎根社区成为群众身边的“法律咨询顾问”;聚焦特殊人群法律需求,提供法律咨询、个性化法律辅导及权益保障方案;开展“我身边的法治故事”征集比赛,传播法治故事,营造人人爱法氛围;组织多元化普法宣传活动,提升昆山市居民法律素养,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项目名称:
“情牵青少年·法援护成长”——
“彩虹伞”普法关爱项目
实施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为有效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彩虹伞”普法关爱项目组建了一支以年轻律师、法学专业师生为主力的普法宣传队伍。团队成员多次到泰州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调研,主动对接普法需求,宣传法律知识,走进“民法典”、交通安全等专题普法讲座,受到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项目根据未成年人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实行“精准普法”,例如宪法知识闯关、交通安全飞行棋等多款普法游戏,参与人数近2000人次;防校园霸凌普法微电影《启明》一经上线,就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禁止高空抛物》《守护身体的小秘密》等普法短视频吸引近4000人次观看。因实施成效良好,“彩虹伞”普法关爱项目被江苏省司法厅评为首届“江苏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品牌”。
项目名称:
法护童宁 关爱成长
实施单位:
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此项目以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为执行单位,以“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图书角”为服务阵地,通过专业律师志愿服务团队,向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案件办理、普法宣传、司法救助等公益法律服务。
项目实施以来,先后通过动员社会参与等方式,获得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达157万元,在南京市设立“法律图书角”24个,开展法律咨询活动150余场,每年走访慰问困境儿童家庭近200户,连续举办四届全市未成年人普法绘画比赛,累计受益群众达16000余人次,获评“南京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优秀项目一等奖”“南京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为少年儿童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
项目名称:
惠民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
实施单位:
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与社会和谐稳定,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至关重要。2019年起,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在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设立惠民未成年人工作站,组织6名律师组成专业团队,面向未成年人群体提供案件办理、法律咨询等法律援助服务。2022年工作站被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列为惠民生项目工程。
工作站自成立以来,由律师主动捐赠,争取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累计募得善款30万余元,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0余场,接待咨询近千人次,办理未成年人抚养权纠纷、抚养费纠纷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法律援助案件250余件,帮助受援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让未成年人在新时代法治蓝天下健康茁壮成长。
项目名称:
家事法援找小曹
实施单位:
响水县司法局
2019年初,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实施法援惠民生·家暴法援找小曹项目,为响水县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咨询、案件代理等法律援助服务。自2021年起至今,项目团队积极组织参与网络公开募捐活动,携手近2000人次捐赠助力项目实施,并于2024年将“家暴法援找小曹”升级为“家事法援找小曹”,推动服务向预防性、普惠性延伸,积极营造关爱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良好法治氛围,助推和谐乡村建设,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2024年以来,项目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普法宣传等公益法律服务活动40余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余件,惠及群众6300余人次,帮助农村困难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约400余万元,获赠锦旗2面,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项目名称:
法律援助渔家驿站
实施单位:
连云港市赣榆区司法局
海洋渔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也是广大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海上天气多变、渔具故障、工作时间长、安全保障不足等原因,海洋渔业成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高风险行业之一。
连云港市赣榆区是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区,拥有渔船2000多艘,作业捕捞农民工2万多人,渔民及附属产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2021年4月起,连云港市赣榆区法律援助中心在沿海渔民聚集地设立了6家法律援助“渔家驿站”,为捕捞作业渔民就近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案件代理、法治培训等法律援助服务,累计接待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办理涉渔法律援助案件330余件,帮助渔民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6000万余元,切实保障了渔民及附属产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有力助推了当地渔业发展。
项目名称:
连云港市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
实施单位:
连云港市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司法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连云港市司法局联合连云港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打造市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面向连云港市广大残疾人提供案件办理、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调处矛盾纠纷等法律援助服务。
项目实施以来,连云港市司法局紧盯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紧迫的法律服务事项,着力构建市县乡三级法援助残工作体系,全面开通残疾人绿色通道,不断加大残疾人维权力度,引导残疾人群体学会依法理性维权,先后开展普法宣传活动40余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20余件,有效提升了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营造了法律援助助残、扶残的良好氛围。
项目名称:
新业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工作站
实施单位:
宿迁市法律援助中心
近年来,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新就业劳动者逐渐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劳动群体。但是,工作时间过长、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不明确、平台规则制定不够公开透明、维权服务渠道还需进一步畅通等问题困扰着广大新业态新就业劳动者。
2024年起,宿迁市法律援助中心启动“新业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工作站”项目,针对新业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灵活、咨询地点不定等特点,通过设立工作站、服务驿站等方式,下沉专业资源力量,努力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截至目前,工作站共办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农民工等群体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劳务合同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法律援助案件86件,开展律师值班191天,组织公益讲座、普法宣传等活动共计45场,为新就业群体、农民工等提供现场和电话咨询219人次,帮助受援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项目名称:
泗洪农民工维权
实施单位:
泗洪县司法局
泗洪县地处江苏西北,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民工人数众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工遭遇欠薪、工伤等合法权益受侵害的情形时有发生。同时,受维权成本高、办案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农民工的维权之路变得更加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及其家庭生活。
此项目旨在为泗洪县范围内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农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案件办理等法律援助服务,引导和帮助农民工通过协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打通农民工欠薪问题“最后一公里”。项目近三年来,共计筹募善款近10万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2件,惠及农民工800余人次,为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约900余万元,被江苏省民政厅评选为“江苏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十佳优秀案例”。
撰稿:刘念 孙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