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桂香 滕瑶
十五载春秋轮转,她从初入警营被唤作“小丫头”的稚嫩民警,成长为辖区居民人人亲切呼唤的“王警官”,如今蜕变为带领团队担当重任的“副所长”。她就是海安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副所长王益娟。工作以来,王益娟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全国平安之星”“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江苏省最美巾帼奋斗者”“首届江苏公安优秀青年卫士”“南通市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
称呼之变:从“小丫头”到“贴心人”的淬炼之路
王益娟的成长足迹,有委屈,更有不屈。初入社区时,她满怀热忱却常因年轻面庞遭遇质疑。她分管的海陵社区是全市老城区的中心繁华地带,治安情况比较复杂。在辖区走访的时候,不少居民甚至当着王益娟说,“你这么年轻的小丫头,能不能成事哦……”委屈的泪水在眼眶打转,然而她默默地咽下苦涩,扬起笑容继续走访。正是无数个这样“把委屈咽下去,把笑容扬起来”的瞬间,让她在挫折中领悟了基层工作的真味——唯有俯下身子,以真心换真心。
她将辖区视为家园,将居民当作亲人。“社区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熟悉社区情况,只有熟悉了情况,才能开展相应工作。”带着一股倔劲儿,王益娟沉下心来,融入社区。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王益娟的手机里分门别类建立了多个微信群,推送警方提示,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渐渐地,居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亲切、热心的女“片儿警”,“丫头警官”“娟儿姐”等亲昵的称呼在街巷间温暖传递,这朴素称谓背后,是群众对她“贴心人”身份的由衷确认。
创新求变:从“铁脚板”到“新警务”的治理蝶变
数十年如一日,王益娟坚守在基层。她率先在辖区推行“智慧警务”战略,以数字化改革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她立足强化全要素管控、深层次服务,创新智慧警务区管理模式,实施“三大改革”。
警务室是社区民警的阵地,她第一个改的就是自己的警务室。走进她的警务室,儿童娱乐区、老百姓歇脚的茶座、功能齐全的应急装备、实时传输画面的无人机、动态数据监测的监控室……处处别具一格,让人感受到“幸福海陵·警民守望”的浓厚氛围。
第二大改革是借助二维码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警民互动。2017年以来,她率先在小区住宅、商铺等试点安装二维码门牌2000余个,扫码录入实有人口、人房关系、单位商铺等数据,走访效率大幅提升。
社区管理,关键在“防范”,王益娟的第三大改革就是“技防网络”。她研究了辖区的警情,采集了所有视频监控点位,汇报了构建智慧警务区的设想。在市局和派出所大力支持下,辖区升级补盲48个高清监控点位;海陵、绿园等6个老小区列入2019年度技防改造;推动建设技防示范街区,构筑起全面覆盖的技防网络。
初心不变:从“城市”到“农村”的为民坚守
2022年3月至2025年7月,王益娟调任南莫派出所教导员。从城市到农村,服务对象在变,辖区情况在变,不变的是她“把群众小事当心头大事”的赤诚。
春收时节,村民孙某与两位叔叔因麦田界址纠纷剑拔弩张。王益娟闻讯,立即联合村干部、镇调解中心与土管所人员直奔田间。烈日下,她带着卷尺反复丈量,查阅老底册,倾听各方积怨。前前后后四次耐心调解,她精准厘清三方界限,彻底化解了这起可能升级的家族矛盾。此后每逢农忙,她必细询履行情况,让曾经的“难题田”成为和谐的“放心田”。
守护群众的“钱袋子”更是她心头的重中之重。去年3月16日深夜,刺耳的预警指令划破宁静:辖区吴女士正欲向诈骗账户转账!王益娟紧急拨打劝阻电话,却被一次次挂断。千钧一发之际,她果断持续拨打使其手机占线,切断与骗子的联系,同时火速组织警力、网格员及其父母展开搜寻。当她马不停蹄赶到现场时,吴女士仍在骗子的蛊惑中执意转账。在长达三小时的“反洗脑”拉锯战中,王益娟承受着吴女士所有的抵触与质疑,以极大的耐心和专业剖析骗局,最终成功唤醒吴女士,为其避免了10万元损失。
再次回到城南派出所,王益娟深知,无论是乡村的安宁,还是城市的平安,都根植于警民同心的深厚土壤。她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到新的岗位上,积极培育平安志愿者队伍,依托网格化体系,将安全防范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让“邻里守望”成为守护万家灯火最坚实的防线。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城市,变的是舞台,不变的是她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凝聚民力、靠联动守护平安的为民初心。
总是活跃在群众身边的王益娟,成为了作家卓牧闲一部警务题材小说《朝阳警事》的鲜活原型,“小社区、大社会;小民警,大作为。”封面上的九个字,浓缩了对王益娟的最高肯定。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她仍在以智慧与担当、创新与坚守,在阡陌巷弄间继续书写新的从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