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司法裁判为情色文化衍生品监管 提供创新思路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7版:法治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将牟利的目光盯上了手办。据报道,某市曾一次性查获2万余件淫秽手办,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法院一审判决12名被告人构成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并获刑。本案中最大的争议焦点在于这些手办是否构成淫秽物品。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淫秽物品通常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等,上述载体均已有成熟的淫秽物品鉴定手段和标准,但手办作为刑法兜底的“其他淫秽物品”该如何认定,成为摆在实务部门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一般来说,淫秽物品性质判断以行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遵循整体性原则以及社会一般人标准。认定淫秽物品需同时满足诲淫性和不具有科学或艺术价值这两个要素,传统淫秽物品的内容呈现是平面或线性的,而手办作为三维立体模型,其“淫秽性”的感知可能更直观、更具象,“可把玩性”设计本身就带有诱导和偏向性。另外,对手办是否具有淫秽性的判断不仅要从社会一般人的角度出发,更要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司法审查中,需要实质衡量手办的社会价值与诲淫性,以判定是否构罪。

“黄色手办”案件暴露了当前对新型文化衍生品,特别是涉及情色内容的二次元衍生品,在监管层面存在的显著困境。首先,三维治理的立法滞后和技术失能;其次,生产渠道监管失能;最后,销售平台审核的认知与技术双重失灵。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是手办等模型的重要流通渠道,但平台对海量、微小或使用“擦边”图片进行宣传的商品无法进行高效精准的“淫秽性”识别。另外,衍生品内容分级制度的缺位也引发了一些连锁反应。比如平台无法对部分商品设置专门的交易门槛,导致标注“少年适用”的涉黄手办直售未成年人。

当审判机关在裁判文书中系统解构监管漏洞并指明修补路径时,司法判决已超越个案裁量,成为推动社会治理迭代的制度性力量,为构建清朗二次元环境提供监管创新思路。

首先,在立法维度明确艺术边界,对该类衍生品进行分级以便细化监管标准,将超出艺术必要范畴、以刺激性欲为目的的模型划定为淫秽物品。其次,在今后的文化衍生品监管中,可以要求平台部署构建三维识别系统,对手办等产品进行立体监管,尤其对可拆卸部件加大审查力度。最后,刺激行业自律与社会共治的协同推进,共同营造良好的亚文化圈环境。手办行业需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内容审核标准”和“创作者伦理共识”,明确产品内容合规性、版权保护及未成年人保护要求,营造健康的创作氛围,避免让亚文化逐步异化为“软色情”的天下。

“黄色手办案”揭示的不仅是司法认定难题,更是要处理好文化创新与法益保护之间的关系。文化衍生品监管的终极目标并非扼杀创意,而是在载体革命中守护法益底线。三维载体革命要求监管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治理”跃迁,只有将司法、技术、文化协同起来,才能构建起文化的合规界限,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