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昔日对簿公堂 如今同送锦旗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5版:江苏法苑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宿迁市宿豫区法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两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寄件人分别是原告某设备公司和被告某制版公司,而他们是一起持续了七年之久的承揽合同纠纷案的双方当事人。

“法院多次锲而不舍组织调解,我们深表敬佩。”信中的话语,道出了两家企业从“对簿公堂”到“同送锦旗”的心路历程。

“疙瘩”:七年未解的合同纠纷

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某设备公司承接了某制版公司的设备安装工程。然而,本应是“伙伴”的两家企业,却因项目合作走向了“陌路”。

“我们按约定完成了安装,但因为他们多次变更安装位置,我们额外增加了2.8万多元的材料和工时。可他们付了22万元预付款后,剩下的36万多元就一直拖着不给。”原告某设备公司负责人一肚子委屈。

而被告某制版公司则另有说法:“设备存在质量问题,而且追加的材料费也不合理。”

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闹上法庭。七年间,这场纠纷像一个解不开的“疙瘩”,不仅耗费了企业大量精力,也让双方的合作关系彻底冻结。

“悬案”:难以认定的10万元承兑汇票

案件到了宿豫法院,承办法官发现,双方争议的核心,除了一笔2.8万元的追加费用和设备质量外,最大的难点,在于一张10万元承兑汇票的认定。

这张汇票,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出票人(被告)、前手、后手(原告)均未按规定背书。简单来说,它就像一封没有收件人和寄件人签名的信件,被告坚称已经用它支付了部分货款,原告则矢口否认收到过。

这张“无头”汇票,成了案件的“悬案”。如果不能查清它的来龙去脉,案件事实就无法认定,判决也难以让双方信服。

“这类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调解难,但越是难办的案子,越要下功夫办好。”面对僵局,承办法官没有选择“一判了之”,而是依法支持了被告方提出的调查取证申请。

“远征”:法官千里追查票据真相

为了解开汇票之谜,今年6月,一场跨省取证开始了。

由于相关单位不予配合提供信息,承办法官决定亲自前往证据所在地——浙江湖州和山东临沂。在数天时间里,法官奔波于多家银行和相关企业之间,一点点拼接起票据流转的完整链条。“我们走访了多地,核对了票据的流转细节,最终成功完成了关于承兑汇票背书情况及货款支付事实的实地核查。”法官回忆道。这次实地调查,不仅查明了被告某制版公司确实曾通过该汇票支付了10万元货款,也为化解双方的矛盾找到了“钥匙”。

“法官为了一起案件如此奔波,坚持深入调查,不仅查明了真相,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司法的担当与务实。”被告某制版公司的负责人在感谢信中写道。

“和解”:双赢结局映照司法温度

证据确凿,事实清晰,案件的突破口已经打开。法官敏锐地察觉到,长期的诉讼已经让双方都疲惫不堪,他们内心深处都有调解的意愿。

随后,通过“背对背”沟通,先分别听取双方诉求,分析继续诉讼的利弊得失;再组织“面对面”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最终,在耐心调解下,这个长达七年的“疙瘩”终于解开。双方达成和解:被告某制版公司尚欠原告某设备公司9万元,一次性支付7万元了结此案,余款原告自愿放弃。

“这个结果既维护了我们的合法权益,也减轻了我们的诉讼压力,真正实现了双赢。”案件了结后,两家公司的负责人都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