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冯卫宁 徐松)近年来,邳州法院议堂法庭充分发挥“融和法庭”平台优势,推动司法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积极践行“法庭+综治”联动模式,将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在化解土地纠纷、维护群众权益、促进乡村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土山镇,一起叔侄间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度让亲情陷入僵局。2005年,原告王某甲外出工作后,将2.31亩承包地交由其叔王某乙耕种。2020年王某甲返乡要求收回土地,被告虽归还部分田地,但以“多年为原告家庭事务付出大量精力”为由,拒绝退还剩余半亩土地。双方争执不下,矛盾逐渐激化。
议堂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开庭审理,而是启动“法庭+综治”机制,主动联系村干部,摸清争议焦点和家庭背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后,法官与村干部一同前往综治便民服务中心,核查土地承包档案、核实权属和耕种历史。调解中,法官从法律角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村干部则从亲情伦理层面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被告承诺秋收后归还土地。一场家庭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类似情形也出现在占城镇。兄弟二人因父亲去世后的承包地分配反目成仇。被告主张兄弟平分,原告则认为父亲生前与自己在同一户口本上,属于自家家庭土地承包成员,土地应归其个人耕种。村镇虽多次调解,始终未能解决。原告遂向议堂法庭提起诉讼。
考虑到家庭积怨易引发更大冲突,法庭迅速联合镇、村干部成立专项调解小组,共商化解方案。小组分头与双方沟通,倾听诉求、梳理过程,找准矛盾突破口——既要依法处理,也要兼顾亲情与公平。随后,调解小组组织面对面调解:政府人员强调家庭和谐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村干部以乡情民谊唤起亲情共鸣,法官则依法阐明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与分割原则,明确权利义务边界。
经多轮调解,兄弟二人最终认识到亲情可贵,在镇综治中心签署协议,多年恩怨画上句号,关系得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