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常法萱 记者 丁平)八月的风燥热难耐,比天气更焦灼的,是站在常熟法院执行局大厅里手足无措的老夏。他手里紧攥着一纸生效调解书,声音有些发颤:“法官,请你们一定要帮帮我!”
老夏是一名木工,靠手艺维生。此前,他给被执行人做完工,对方却一直拖欠9.4万元劳务报酬。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后,对方依然未履行。老夏无奈,只能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虽被列为民生重点案件优先处理,却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财产难寻,一时陷入僵局。
在千方百计获悉被执行人的下落后,法官迅速组织执行力量,协调法警将其带至法院,并第一时间通知老夏到场。法官将“保障民生”放在首位,主动出击,为案件打开了关键突破口。
等待老夏期间,法官耐心向被执行人释法说理,既讲明法律后果,也唤醒其内心良知。最终,在司法震慑与情感感化下,双方达成和解:被执行人当场支付6.4万元,剩余款项分期付清。
数小时后,老夏拿到了第一笔工资款,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谢法院,感谢法官,还好有你们,不然我的这笔劳务报酬肯定拿不到了。”
这起案件,从发现线索、促成调解到当场付款,全部在一天内完成。法官用速度与温度守护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真正做到了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让司法为民成为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