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警民通”绘就智慧治理新画卷
日期:08-27
本报通讯员 卜雪 佟影
本报记者 孙浩然
当城市治理遇上数字浪潮,金湖公安以“警民通”小程序为支点,在指尖方寸间构建起警民互动的新桥梁。这个集沟通、服务、防范、问效于一体的移动平台,正以科技的温度消融警民之间的距离,让平安与便捷渗透到城市肌理,绘就出一幅新时代警务服务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的和谐画卷。
零时差互动
让民意直通警务核心
“局长直通车”的上线,让群众诉求脱离了层层转达的桎梏。城区修路引发早晚高峰拥堵的烦恼刚通过指尖提交,交警的铁骑便已出现在施工路段的车流中;因修路停车难的呼声还未兴起,一批协商施划临时停车位已悄然亮相。这种“诉求即响应”的速度,源自平台对民意的及时捕捉与高效转化。
更具温度的是执法理念的转变:对因修路而在盲道及出入口违停车辆先劝离再处罚,用柔性执法消解抵触情绪;交通违法举报功能上线后,68条市民上传的违法线索化作20余起案件的查处依据,印证了“全民共治”的强大合力。邻里噪音纠纷在线调解、商户顾客矛盾及时化解,这些发生在屏幕两端的互动,在萌芽状态即可将矛盾化解,让“有困难找警察”从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全维度服务
安全与便捷触手可及
“反诈宣教室”成了市民身边的安全守护站。图文解析最新骗局、动画视频演示防骗技巧、互动答题赢取警察小熊。线上反诈知识竞赛让1.2万人次在趣味中筑牢反诈防线,更让“全家组队刷题”温情画面成为可能。从线上汲取的民意,正转化为街头巷尾的守护:夜间巡逻警力的增加让晚归者倍感安心,无人机穿梭于水岸之间播放防溺水提示,后台回复的办事指南将“跑腿次数”逐渐减少,让安全感从虚拟课堂覆盖到真实生活场景。
业务办理的“减法”里藏着民生的“加法”。考学、工作再也不必为无犯罪记录证明请假排队,线上提交材料4小时即可办结;犬证办理依托公安数据库实现身份信息自动核验,让曾经繁琐的流程浓缩为屏幕上的几次点击。高频事项办理线上化,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把方便留给群众”的动力之源。
无死角问效
用民意校准服务坐标
民意访评中心以“警民通”小程序为依托,构建闭环式服务监督网。从110报警人到窗口办事群众,全量服务对象都能通过时效电话回访机制传递声音。而小程序里一条“不满意”的反馈,也会同步触发后台流转并专人跟进、限时督办、二次回访的全链条动作,确保每一条意见都不被淹没。
500余条意见建议推动70余个问题整改,群众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些数字背后是警务服务的持续优化:派出所办事流程在吐槽中简化,窗口服务态度在培训中升温,曾经的“堵点”变成如今的“顺道”。这种“群众提、公安改”的良性循环,让金湖公安工作始终紧扣民意。
从指尖沟通到街头守护,从线上办事到线下惠民,金湖公安“警民通”以科技为桥,让警民同心的温度在一次次互动中愈发真切。它不仅是警务服务的数字化升级,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用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待,用双向奔赴筑牢平安基石,在打造“平安金湖”的征程上,续写着警民鱼水情深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