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向下扎根 向上攀登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在海安市综治中心的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内,一场围绕企业破产重整的会商正有序推进——法学专家、法官、企业代表与职工代表围坐一桌,从法律程序到职工安置方案逐条梳理,并形成初步化解思路。这是江苏法学会服务站点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日常一幕。如今,这样的法治服务场景,正通过“双进工程”的持续深化,遍布江苏城乡的综治中心与村(社区)一线。

“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不是孤立的‘盆景’,要主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盘棋’,当好矛盾化解的‘法治智囊’,做好群众身边的‘法律贴心人’。”省法学会会长周继业的话,点明了这项工作的核心方向。

截至目前,江苏已累计建成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1787个,95家县级综治中心实现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入驻全覆盖,2025年以来依托站点化解矛盾纠纷2.83万件,开展法律服务活动4199场次,让法治力量真正沉到基层、暖了民心。

高位谋划“融进去”:

把法治触角嵌进综治体系

“以前企业遇到合同纠纷,要跑法院、找律所,现在综治中心里就有法学专家坐班,一趟就能问清楚维权路径。”在泰州市海陵区综治中心,物流企业负责人王女士拿着专家出具的法律咨询意见书,感慨道。这一便利,源于江苏法学会推进的“双进工程”——法学专家工作站进驻县镇综治中心、基层服务点进驻村(社区),让法治服务与综合治理体系深度绑定。

“‘双进工程’是江苏省法学会加强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有效发挥法学专家咨询作用,助力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的创新举措,是法学会工作融入大局、服务大局的创新品牌。”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吉巍介绍道。

推动服务站点融入综治中心,关键要做到“快融、真融、实融”,不仅让专家“走进来”,更要让业务流程“嵌进去”。江苏始终把法学会工作放在高质量发展大局与政法工作全局中谋划,将“双进工程”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治两大任务紧密对接。2024年,这项工程被纳入全省政法惠民“十件实事”,省法学会通过每季度动态调度、“四不两直”走访调研等方式,推动站点建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在南京市鼓楼区综治中心,法学专家工作站与信访接待、人民调解等窗口联动,形成了“受理—分流—会诊—反馈”的闭环机制。2025年初,专家团队牵头组建攻坚组,多次实地调研、查阅史料,从法律层面厘清产权关系,最终推动一起10余年的“骨头案”实质化解。“综治中心有统筹资源的优势,法学会有专业人才的优势,两者结合就能形成化解难题的合力。”南京市鼓楼区法学会负责人说。

如今,江苏的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已成为综治中心矛盾调处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县级工作站聚焦“四高”建设(专家团队权威性高、咨询专业化程度高、实体化运作水平高、服务大局贡献率高),乡镇(街道)工作站侧重日常矛盾纠纷调解,村(社区)服务点突出“普惠便民”,三级网络层层衔接,让法治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围着基层难题转。

规范建设“提效能”:

用标准让服务更专业

“去社区服务点,就能见到律师,不用跑远路。”在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居民张阿姨已经习惯到社区法学会服务点咨询法律问题。常州武进区综治中心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在2300平方米的服务空间内,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与12个政务平台、5家行业调委会、近20个职能部门联动,构建起“访、调、裁、审、处”全链条闭环。

把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法治建设成果在惠及百姓中体现价值。法治服务下沉基层的常态,离不开江苏省法学会对基层服务站点的规范化建设要求。

省法学会秘书长高源介绍,全省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发挥出化解社会矛盾的“终点站”、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服务人民群众的“暖心桥”四大核心功能。

为避免站点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省法学会及时出台《“双进工程”工作指引》,明确不同层级站点的建设标准:入驻综治中心的专家工作站需落实“照单认领、主动对接、法律咨询(联动会商)、出具意见、办结销号”全流程机制,采取“坐诊+约诊+巡诊”结合模式;村(社区)服务点则以“五个一”为抓手(有一块法治工作阵地、有一支法律咨询队伍、有一系列法治宣传活动、有一项创新特色项目、有一个跟进指导力量),打造“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圈。

规范的运行机制,也让专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扬州市邗江区聘请优秀退休干警在站点轮值坐班,设立“邗宁”调解室;海安市将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设在综治中心工作站,实现专人专岗;苏州、泰州等地则结合当地产业特点,组建船舶、建筑、涉外法治等特色专家团队。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法学专家库119个、成员1423人,入库法律志愿者达1.3万人,为规范化服务提供了人才支撑。

精准发力“破难题”:

在薄弱处实现法治滴灌

“拖了6年的纠纷,在综治中心法学专家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2025年3月28日凌晨,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沧南居社区的毛巾厂负责人与合作方签署了息诉罢访承诺书。这起历经多次诉讼的买卖合同纠纷,最终在通州区综治中心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的推动下,通过20余次“背靠背”调解,达成了产权归属与补偿协议。

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真问题。江苏将站点建设与矛盾纠纷化解、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治紧密结合,让法治力量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法治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这样的“精准服务”更为关键。南京市栖霞区桦墅村曾是典型的法治薄弱村,土地流转纠纷、邻里矛盾频发。区法学会在村里设立服务点后,组建专家帮扶团与法治宣讲团,每月开展“法律进村”活动,还帮助村里完善了村规民约。“专家不仅帮我们解决纠纷,还教我们用法律手段管理村务,现在村里矛盾少了,大家干事的劲头更足了。”桦墅村村委会主任说。

务实作风“暖民心”:

让服务不带“形式主义”

“村级服务点不挂牌、不要求配备专门力量、不建复杂台账,就是要不给基层添负担,让服务更实在。”在谈及站点建设时,周继业特别强调要力戒形式主义。这一要求,在江苏各地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服务点,律师李鲲鹏的值班日记里,记录着一个个接地气的咨询案例。这样的“下沉式”服务,没有繁琐的流程,却让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

徐州、苏州等地则将法治宣传与群众生活结合,打造了“梨花烂漫法润丰县”“山塘法治文化体验线”等特色活动,通过法治展览、文艺演出,让法律知识融入日常;如东县、昆山市推进“互联网+法治宣讲”,打造“扶海法学沙龙”等线上阵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法律服务。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遇到问题,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专家,心里特别踏实。”这是江苏群众对法学会服务站点的普遍感受。如今,随着“双进工程”的持续深化,江苏法学会服务站点正以更高站位融入大局、更严标准规范建设、更大力度破解难题、更实作风服务群众,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法治江苏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